聚焦 要聞 證券 基金 保險 銀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創(chuàng)板 汽車 新三板 科技 房地產

多家險企遭遇信用違約 化解歷史風險提上日程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5-31





  在投資體量日益增大、信用違約風險上升的環(huán)境下,一向注重穩(wěn)健安全的險資投資也不再是金身不破。近期,數(shù)家保險公司披露了歷史風險事件信息,并表示要推進風險化解工作。

  有險企投資負責人表示,“每天心理壓力很大”,但仍要保持積極態(tài)度,一些風險項目的階段性處置進展結果好于最初預期。

  遭遇違約已不鮮見

  據證券時報記者梳理,近年陸續(xù)出現(xiàn)險企遭遇違約的信息,數(shù)家險企在2021年年報或近期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披露了信用風險,并表示推進相關化解工作。

  上市公司中天金融(1.710, -0.04, -2.29%)年報顯示,控股子公司中融人壽在2021年由于受房地產行業(yè)調控等影響,經營業(yè)務不達預期,資產端業(yè)務形成較大減值損失。據披露,中融人壽主要踩雷了某地產公司、寶能系和海航系相關債券、信托計劃等產品,計提的相關減值達十幾億。

  永安保險2021年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該公司持倉的一筆資管產品發(fā)生實質違約。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各家險企對于遭遇信用風險情況的披露尺度不一,選擇性披露的情形一直存在。如果未發(fā)生信用風險事件,會在年報中直接表示未違約,而發(fā)生了信用風險的則不一定披露,因此實際出現(xiàn)信用風險的險企數(shù)量多于公開披露信息的險企數(shù)量。

  以投資了華夏幸福(3.350, -0.04, -1.18%)相關的債券、債權投資計劃、信托投資計劃的數(shù)家險企來看,除了平安系之外,其他踩雷的險資機構則普遍未作披露。

  某保險機構投資負責人直言,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加,過去保險公司追求相對高收益而投資的一些項目,今年可能面臨較大違約壓力。

  一位保險資管高管表示,信用類金融產品與經濟周期的相關性較高,一些債權計劃在發(fā)行時完全符合風控要求,但隨著經濟環(huán)境變化,相關項目或主體可能受到預期外的影響,流動性緊張,從而出現(xiàn)償債壓力問題。隨著投資規(guī)模擴大,這樣的情況難以避免。

  自今年開始,監(jiān)管要求險企在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披露重大投資損失信息,今后或有更多這方面的信息得以公開。

  推進歷史風險化解

  由于遭遇違約在所難免,一些保險機構近年對信用風險給予更高關注,并開啟了風險處置和化解工作。

  渤海人壽曾于2020年年報中披露投資的數(shù)個產品出現(xiàn)違約;2021年年報中,該公司表示主動實施穿透式管理,全面梳理底層資產風險狀況、穩(wěn)妥推進投資風險項目處置,合理計提風險項目減值準備,并根據市場變化及公司投資策略,暫停另類資產投資且主動減持部分低等級行政區(qū)域城投債。而受歷史遺留風險項目的影響,部分投資項目本金與利息的收回仍存在不確定性,面臨較大的違約風險。

  瑞泰人壽曾在2020年年報中披露持倉的海航債券本金利息延期的概率極高;2021年年報中,瑞泰人壽對此部分稱,海航債券方面,公司已收到“11海航02”的償債資源26萬元現(xiàn)金和抵換“ST海航(1.670, -0.01, -0.60%)”股票1595.89萬股,后續(xù)公司將繼續(xù)關注執(zhí)行情況。

  瑞泰人壽還提及,應收賬款信用風險方面,需要重點關注華鑫信托受益權轉讓產生的應收款(凈值0.0805億元)。根據信托受益轉讓協(xié)議的規(guī)定,該筆款項將在信托計劃清算后進行清償。截至2021年末,該信托計劃尚未完成清算。公司將積極跟進信托計劃清償?shù)倪M展情況,根據合同條款監(jiān)督、完成該應收款項的回收工作。

  此外,渤海財險等險企也提及,部分歷史非標資產出現(xiàn)不同程度風險情況,正推進違約非標投資資產的風險化解工作。

  一位險企投資人士稱,現(xiàn)實中投資遭遇違約后,最初幾天尤為緊張,壓力很大。特別是中小型機構,很多時候是通過投資非標資管產品而遭遇違約,如果自身沒有相應團隊,除了要對接產品受托管理人,還要咨詢法律服務方等外部第三方,處置思路、具體措施等工作千頭萬緒。

  某保險資管人士認為,規(guī)避違約風險,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健全的信用風險管控體系,從而能在出現(xiàn)風險信號或者判斷錯誤時起到關鍵作用,同時一些保險機構還應強調風控團隊要融入到整個投資管理周期中。



  轉自: 證券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