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聞 證券 基金 保險 銀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創(chuàng)板 汽車 新三板 科技 房地產

7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大增1.2倍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8-25





  淡季不淡,是我國7月新能源車市場的關鍵詞。中汽協(xié)數(shù)據顯示,7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2倍至59.3萬輛,繼續(xù)保持高速增長勢頭,市場占有率達到24.5%。1~7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19.4萬輛,同比增長1.2倍,市場占有率達到22.1%。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解釋稱,雖然近兩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同比增幅均在1.2倍左右,但這一高增長有一部分是來自于車企前期訂單的釋放?!巴ㄟ^協(xié)會從國內車企了解到的情況,預計接下來幾個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速可能會適當下降。我們希望新能源汽車能夠恢復到一個正常的快速發(fā)展水平。”許海東表示。

  資本市場上,海外新能源概念股一改今年上半年的頹勢,7月開始全面反彈。特斯拉(TSLA,股價889.36美元,市值9289億美元)、福特汽車(F,股價15.32美元,市值615.9億美元)、Rivian(RIVN,股價32.21美元,295.1億美元)的市值在7月分別環(huán)比增加33.46%、31.97%和33.30%。而國內市場則出現(xiàn)回調,部分車企短暫承壓,其中,比亞迪(SZ002594,股價309.50元,市值9010億元)、寧德時代(SZ300750,股價524.00元,市值1.28萬億元)市值在7月分別環(huán)比下滑3.94%和4.76%。

  眼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比拼已經進入下半場,行業(yè)預測新能源汽車行業(yè)高景氣度將持續(xù),乘聯(lián)會將其對2022年國內新能源整體車市銷量預期提高至650萬輛。

  哪吒、零跑銷量超“蔚小理”

  新能源細分品類再度成為7月車市的一抹“亮色”。據乘聯(lián)會數(shù)據,7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為48.6萬輛,同比增長117.3%,環(huán)比下降8.5%;1~7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零售273.3萬輛,同比增長121.5%。

  “當前新能源購車以增換購為主,這部分客戶的收入沒有受到疫情太大影響,很多家庭第二輛車用戶需求被激發(fā)。即使原來沒有購買第二輛車的需求,由于電動車的超低使用成本和靈活便利的城市短途出行優(yōu)勢,加之周圍關注或購買新能源車的用戶大增,購買新能源車的熱情被有效激發(fā)。”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lián)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7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滲透率為26.4%,較去年同期16.6%的滲透率提升了9.8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為45.9%,豪華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為15.8%,而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5.2%。

  分品牌看,7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中比亞迪繼續(xù)“一騎絕塵”,以16.22萬輛的成績遠超一眾競爭對手;上汽通用五菱憑借5.93萬輛的成績奪得次席;吉利本月突破重圍,3.20萬輛的銷量表現(xiàn)助其來到銷量榜第三位;特斯拉、廣汽埃安、奇瑞、長安、上汽乘用車、上汽大眾、哪吒、一汽-大眾、零跑、小鵬、長城、理想、蔚來的月銷量也均突破萬輛,分列第四至十六位。

  造車新勢力企業(yè)在7月的表現(xiàn)不俗,五家銷量破萬輛,尤其是此前位于“第二陣營”的哪吒、零跑在銷量上已超越“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合資品牌中,“南北大眾”(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強勢發(fā)力,新能源車批發(fā)銷量環(huán)比增長100.7%至2.77萬輛,占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總銷量的62%,而其他合資與豪華品牌在新能源車領域則仍待發(fā)力。

  中汽協(xié)方面預計,在中央穩(wěn)經濟一攬子政策、部委相關政策和地方促進汽車消費政策持續(xù)提振下,8月汽車市場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增長,特別是隨著9月汽車市場傳統(tǒng)黃金消費季的到來,乘用車產銷將會呈現(xiàn)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及汽車出口也將會維持良好表現(xiàn),為全年穩(wěn)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7月汽車出口創(chuàng)新高

  海外需求回暖之下,我國7月汽車出口也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中汽協(xié)數(shù)據顯示,7月國內車企共出口新車29萬輛,同比增長67%,環(huán)比增長16.5%,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5.4萬輛,同比增長37.6%,環(huán)比增長89.9%,占出口總量的18.62%。

  “中國新能源車主要向西歐和東南亞市場出口,今年比利時、斯洛文尼亞和英國等成為出口亮點,對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市場的出口也恢復得很好。雖然仍受疫情影響,但海外多國經濟正在重啟復蘇,相關制造業(yè)需求開始平穩(wěn)恢復,礦產資源價格高位回落,這從中國對南美洲的智利等國出口表現(xiàn)可以看出。”崔東樹表示。

  車企層面看,7月出口破萬輛的有特斯拉和上汽乘用車,出口量分別為1.98萬輛和1.34萬輛,其他超過千輛的車企為東風易捷特(6103輛)、比亞迪(4026輛)、哪吒汽車(1382輛)和吉利汽車(1261輛)。

  值得注意的是,7月特斯拉出口量占總銷量的比例為70.01%。有分析認為,特斯拉內銷與出口呈現(xiàn)出“季末保國內、平時供海外”的特征,即每個季度上半段生產的新車主要用于出口,下半段則會更多投放在中國市場。7月處于三季度上旬,因此特斯拉將7月產量的七成供給海外市場。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陳士華預測,今年中國汽車企業(yè)出口有望超過240萬輛,符合年初預期,未來發(fā)展空間較大。

  值得一提的是,與新能源車市銷量同樣呈現(xiàn)“同比增環(huán)比降”態(tài)勢的還有7月動力電池裝車量。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yè)創(chuàng)新聯(lián)盟發(fā)布的數(shù)據,7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共計24.2GWh,同比上升114.2%,環(huán)比下降10.5%。

  其中,三元鋰電池裝車量9.8GWh,同比增長80.4%,環(huán)比下降15%,占總裝車量的40.7%;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14.3GWh,進一步拉大與三元鋰電池裝車量差距,同比增長147.2%,環(huán)比下降7%,占總裝車量59.3%。

  具體到動力電池供應商來看,7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前三的企業(yè)仍然是寧德時代、比亞迪和中創(chuàng)新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方面,比亞迪弗迪電池以6.01GWh裝車量躍升至第一,市場份額為41.9%;此前長期占據頭把交椅的寧德時代則來到第二位,當月裝車量為5.36GWh,市場份額為37.37%。

  有觀點認為,比亞迪電池首先供給自有品牌車型,受其近期銷量大漲影響,裝車需求也大增。數(shù)據顯示,僅7月比亞迪銷量就達16.25萬輛,同比大漲183.1%,激增的訂單直接帶動了比亞迪電池裝車量。不僅如此,比亞迪也在不斷拓展電池外供車企客戶。根據此前消息,比亞迪將于明年第二季度向特斯拉供應“刀片電池”,目前配有“刀片電池”的特斯拉車型已進入C樣測試階段。但比亞迪并未就此事給予記者回復。

  平安證券研報分析認為,7月是汽車銷售淡季,本月動力電池產量和裝車量走勢分化,呈現(xiàn)明顯的“產升裝跌”態(tài)勢。其中,磷酸鐵鋰電池產量呈現(xiàn)較大增幅,占動力電池總產量的比例提升10個百分點至65%,是推動動力電池總產量上行的主要動因。考慮市場對后市終端普遍看好且后續(xù)部分主材如鋰價看漲及擔憂其后續(xù)供應的情況下,存在部分廠家為后續(xù)備庫的可能性。

  歐美新能源車市表現(xiàn)相反

  7月,歐洲和美國新能源車市場走勢呈現(xiàn)相反的趨勢。

  公開資料顯示,7月,德國、法國、挪威、英國、瑞典、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八國純電動車銷量分別為5.25萬輛、2.00萬輛、0.60萬輛、1.88萬輛、0.89萬輛、0.88萬輛、0.57萬輛和0.26萬輛,合計銷量約為12.34萬輛,同比下滑5.5%,環(huán)比下滑29.1%。

  值得注意的是,7月歐洲乘用車市場整體較為低迷,各國新能源車滲透率也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下降,當月歐洲八國平均滲透率減少1.7個百分點。興業(yè)證券分析認為,這主要系7月特斯拉工廠停產數(shù)周升級設備導致供給不足,且上月季末沖量導致6月基數(shù)較高所致,預計8月將得到顯著改善。

  華寶證券研報認為,歐洲在整體車市不景氣的背景下,本月新能源車銷量出現(xiàn)下滑,滲透率受到補貼退坡和特斯拉工廠停產升級的影響。隨著地緣沖突和疫情的緩解,產業(yè)鏈和物流逐步回暖,特斯拉產能升級訂單恢復,具備能源替代效應的新能源車在歐洲的銷量有望實現(xiàn)反彈,維持歐洲全年230萬輛新能源車銷量的預期。歐洲主流經濟體新能源車滲透率25%~30%的瓶頸線及德國等地2023年開始的新能源車補貼到期仍將是制約歐洲中長期銷量繼續(xù)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

  美國市場方面,據Marklines發(fā)布的數(shù)據,7月美國新能源車銷量為8.6萬輛,同比增長47%,環(huán)比下降4%,滲透率環(huán)比下降0.4個百分點至7.5%。其中,特斯拉7月在美市場銷量約為4.3萬輛,同比上漲63.4%,其他品牌如福特(8243輛)、Rivian(1588輛)與特斯拉表現(xiàn)存在較大差距。

  華泰證券分析認為,中歐市場已經逐漸轉向需求驅動,美國市場前期受累于消極政策和不完善的產品矩陣,滲透率遠低于中歐市場,考慮美國對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態(tài)度和新電動皮卡的推出,看好美國市場后期的發(fā)展?jié)摿?,結合中歐市場穩(wěn)定的需求增長,預計2025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或將達到2189萬輛,對應2022~2025年的復合增長率約為30.99%。

  多家車企股價走勢回調

  資本市場方面,7月,國內整車企業(yè)則未能延續(xù)6月的強勢表現(xiàn),多家車企都表現(xiàn)回調狀態(tài)。比亞迪市值較6月減少了383.23億元;長城汽車(SH601633,股價33.43元,市值3062億元)市值減少了260.03億元。

  H股市場同樣承壓,吉利汽車(HK00175,股價15.44港元,市值1553億港元)市值減少了194.49億元人民幣;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HK02015,股價113.30港元,市值2362億港元)市值減少463.49億元人民幣。

  “普漲”成為7月海外新能源概念股的特征。此前,受疫情、俄烏沖突、供應鏈不穩(wěn)定等情況影響,國際車企今年上半年在資本市場表現(xiàn)不佳,但進入下半年,海外新能源概念股整體反彈。7月,特斯拉市值增加最多,增加了2334.5億美元;6月底在美上市的極星汽車(PSNY,股價8.35美元,市值176.1億美元)7月市值微增5.9億美元。

  有分析稱,投資者認為美聯(lián)儲的加息周期中最緊張的時期已經過去,未來的利率路線已經基本可以看清,于是樂觀情緒重燃,以特斯拉為首的美股反彈,各大國際汽車品牌漲幅明顯。

  7月,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呈現(xiàn)出“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市值約減少了619.91億元;贛鋒鋰業(yè)(SZ002460,股價89.91元,市值1813億元)市值減少344.78億元;國軒高科(SZ002074,股價39.89元,市值709.6億元)市值減少約64.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市場資金新發(fā)掘的汽車產業(yè)鏈分支,汽車熱管理概念近期熱度在不斷攀升,7月表現(xiàn)相對亮眼。三花智控(SZ002050,股價27.91元,市值1002億元)在7月市值增加最多 ,為 180.27 億元 ;均勝電子(SH600699,股價16.83元,市值230.2億元)市值增加了79.89億元。國金證券方面認為,最近,熱管理行業(yè)關注度較高,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下游需求提升。熱管理屬于高景氣賽道,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國內新能源車市吃“定心丸”

  進入8月之后,新能源汽車又迎來一波漲價潮。零跑、smart、哪吒汽車、江淮汽車等車企都宣布上調了旗下新能源車型市場售價,車型價格上漲幅度在1000元到6000元不等。整體來看,新能源價格上調的原因仍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于消費者而言,新能源車型漲價也帶來了一定的觀望期。

  但好消息正在傳來。8月19日,據央視新聞聯(lián)播報道,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延續(xù)實施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購稅等政策,促進大宗消費,將免征車購稅政策延續(xù)至2023年底,繼續(xù)予以免征車船稅和消費稅、路權、牌照等支持,預計新增免稅1000億元。

  “如果購置稅免征政策年底到期,外加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新能源車價格上漲,新能源車型最終的購置價格將大大提高。因此,新能源車購置稅免征政策的延續(xù)將有助于緩解車型購置成本增長過快的情況,同時維持對燃油車的價格競爭優(yōu)勢?!背寺?lián)會方面認為,延期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有利于維持新能源車的競爭優(yōu)勢。

  實際上,這已是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第三次延期。業(yè)內人士認為,現(xiàn)行的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原本將于今年底結束,此次確定延期一年,無疑將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再次注入動能,也讓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吃下一顆“定心丸”。

  “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免稅政策延期符合預期。”崔東樹表示,今年底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退出,將釋放一部分購買力,而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延續(xù)到明年底,將再一次拉動一部分購買力,這樣梯次退出有助于逐步拉動新能源汽車市場消費力。

  在政策的“保駕護航”下,行業(yè)對新能源汽車的走勢給予了積極判斷。其中,乘聯(lián)會將其對2022年國內新能源整體車市銷量預期提高至650萬輛。中汽協(xié)方面表示依然對全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保持550萬輛的預期。



  轉自:每日經濟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