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原創(chuàng) 證券 基金 保險 銀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創(chuàng)板 汽車 新三板 科技 房地產

“特斯拉團購”流量營銷背后 直營趨勢下汽車電商成偽命題


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8-19





圖蟲創(chuàng)意-596282713632670034.jpg

  拼多多用戶團購特斯拉車型遭到拒交,這一事件已發(fā)酵數天,爭議仍然不斷。

  最新進展是,特斯拉盡管在此前的聲明中竭力保持姿態(tài),但最終還是“屈服”了。據悉,被特斯拉拒絕交付并取消訂單的消費者,8月18日已成功提車,并為車輛上險。

  此前7月21日,汽車銷售平臺“宜買車”在拼多多上推出了Model 3“萬人團購”活動,平臺為五名消費者各補貼2萬購買Model 3。盡管特斯拉方面迅速公開表示此活動未被授權,但擋不住消費者參與熱情,活動也未停止。

  然而8月14日,一位成功參與活動的消費者已經下了訂單并可付款,但特斯拉拒絕向其交付車輛,稱訂單疑似代購,涉及轉賣,依據合同約定取消訂單。

  多位法律界人士分析認為,特斯拉沒有權利擅自取消訂單,應當給消費者一個交代。拒交事件發(fā)生初期,輿論也有不少在指責特斯拉“霸道”。

  不過近兩天,關于電商平臺售車的反思也開始出現。汽車業(yè)內的常見觀點是,拼多多及其平臺商家的拼單銷售行為盡管并不違法,但畢竟沒有獲得直營為唯一渠道的品牌方的授權,且在其明確反對后仍一意孤行,有違商業(yè)倫理。

  而作為汽車電商平臺的宜買車,在此次活動中并沒有體現出電商平臺應該發(fā)揮的作用,即減少汽車流通的鏈條,僅僅是用硬性補貼“蹭”了特斯拉的品牌影響力,為自己爭取了流量——這種方式討巧但又顯得“雞賊”。

  有強大代理商、經銷商資源的拼多多一向不愁貨源,但在直營的特斯拉面前卻被“絆了一腳”。從流程上看,直營模式下電商平臺的發(fā)揮空間的確有限,在汽車品牌直營化趨勢下,汽車電商似乎也在被證偽。

  低成本獲客高招

  在不少業(yè)內人士看來,宜買車舉行的團購Model 3活動,實質上并不是為了賣車,而是一場獲取流量的高水平營銷。

  這從活動名稱和內容便可窺視一二。平臺宣傳的口號是“萬人團購特斯拉Model 3”,然而能真正參團的只有五人,給予的優(yōu)惠號稱近4萬,實際上比特斯拉官方售價僅便宜2萬左右。

  依靠特斯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宜買車的這次活動引發(fā)了大量消費者關注。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記錄,截至活動第二天18時30分,頁面顯示報名人數已經超過3.7萬。對于一家平臺成交量3000余件的商家而言,這是超常水平的參與度了。

  宜買車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新興新車電商平臺,其模式與拼多多有些類似,都是想直連貨源及消費者,主要是通過大量的汽車經紀人進行前端的獲客、銷售,同時設置線下體驗店提供后續(xù)服務。供應鏈方面,據稱其已簽訂數家戰(zhàn)略合作的主機廠,同時有數千家4S店和數十家大型經銷商集團進行了“綁定式分銷合作”。

  模式看似新穎,本質還是聚合流量。從平臺數據上看,宜買車的銷售體量并不算突出,與宜買車的3000余件成交量相比,同樣做汽車電商的毛豆新車網顯示成交6.2萬件,與宜買車模式類似的“新車商城”成交也已超過7000件。

  團購特斯拉活動幾乎讓宜買車一炮而紅,更多消費者知曉了,原來汽車也是可以拼團買的。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拼多多而言,這樣的活動帶來的不僅是流量,更有品牌定位的提升。此前,拼多多已經用“百億補貼”大力推廣電子產品等高價商品的銷售,試圖破圈吸引更多優(yōu)質用戶,打造一個全品類平臺。

  特斯拉意外“發(fā)飆”

  特斯拉的“硬剛”估計多少會讓拼多多及宜買車始料未及。實際上,“拼團”是拼多多平臺最常見的銷售方式,此前也曾出現類似情形,但最終都未影響交易進行。

  2019年推出“百億補貼”之后,拼多多及平臺商家提供了低于市場價的蘋果手機,蘋果官方同樣未入駐拼多多,但并沒有阻止交易。蘋果官方的回應是,拼多多不屬于他們的授權經銷商,可能會有獲得授權的商家入駐,但如果價格太低,用戶還是要多加小心。

  除了蘋果,戴森、Bose、索尼、SKII等不同領域的高溢價品牌與拼多多也是類似關系,他們在淘寶、京東、蘇寧等電商平臺開設了官方旗艦店,并未在拼多多開設,但并不能阻止拼多多在平臺上銷售這些品牌的產品。

  只有特斯拉態(tài)度最為強硬,不僅用一紙聲明撇清了與團購Model 3活動的關系,還在交付環(huán)節(jié)直接拒絕收款、交車,幾乎一舉把事件送上了媒體頭條——即便多位法律界人士發(fā)聲,特斯拉無權拒絕履約,特斯拉嘴上還是“不服輸”,要求消費者重新下單購買才行。

  特斯拉之所以成為特例,一方面是因為汽車商品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則是其實行的直營模式。與一般消費品不同,汽車在交付過程中涉及具體的車主身份等信息登記,因此流程中有條件獲取“不明”渠道來源的消費者信息,而直營模式下,商家對這種“不明”渠道也更為敏感。

  拼多多的資源優(yōu)勢在龐大的經銷商、代理商,一般情況下,品牌方對其經銷商、代理商的銷售方式并不會強行約束。諸如此前在拼多多被低價出售的“蘋果”,不排除部分品牌方不滿自家產品“被降價”,但他們只能默認。

  一個經典案例是,今年5月,拼多多曾以“五五折”上線凱迪拉克等30輛汽車,每輛給予10-15萬元的大額補貼——這批車起初被凱迪拉克官方“嗆聲”是翻新貨,但后來得知是拼多多與經銷商的合作,又補充聲明認可了其身份與質量。

  不過特斯拉沒有經銷商或代理商,宜買車和拼多多未獲得授權便引導消費者去自己平臺上購車,盡管最終仍是以消費者的名義在特斯拉官網上下單,但特斯拉的直營模式卻被悄然破壞。

  汽車電商是偽命題嗎?

  從法律法規(guī)的角度,拼多多賣特斯拉,并不需要獲得授權。

  嚴格意義來講,拼多多也根本沒有賣特斯拉。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邱寶昌的分析,拼多多及其商家與消費者在此事件中并非買賣關系,而是委托支付的關系。

  作為業(yè)界標桿的大品牌特斯拉,被類似的營銷活動“揩油”似乎是難以逃避的宿命。不過,從商業(yè)規(guī)則的層面,有不少汽車業(yè)內人士為特斯拉鳴不平,認為特斯拉在明確拒絕的情況下還被占了便宜,贏的一方也不光彩。

  也有分析指出,汽車電商在這個案例中起到的完全是反面作用,無論是平臺與商家,沒有減少復雜的汽車交易鏈條,只是想利用品牌壯大自身,很難獲得業(yè)內認可。

  近年來,盡管歷程坎坷,但汽車電商正逐步興起,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催生了直播賣車新生態(tài),汽車電商作為鏈條中的重要一員也獲益匪淺。與此同時,隨著特斯拉、蔚來等造車新勢力紛紛推行直營模式,其對價格的把控、與用戶的直連都讓傳統(tǒng)汽車品牌心動不已,整個行業(yè)也呈現出直營化趨勢。

  車企直營趨勢下,汽車電商會成為偽命題嗎?業(yè)內人士并不完全認可。大搜車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副總裁孔波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品牌追求“一口價”并不會拋棄電商平臺,對大多數品牌來說,自建渠道成本太高,一是轉化率存疑,二是粘性低。但她同時表示,每個平臺的基因不同,能否獲得市場的長期認可,還要看能不能在某些環(huán)節(jié)真正提高效率。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村里來了服務隊 ——記棗莊市鄉(xiāng)村振興服務二隊 村里來了服務隊 ——記棗莊市鄉(xiāng)村振興服務二隊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