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xù)優(yōu)化入境政策 入境旅游加速復蘇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1-24





  近日,在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期間,文化和旅游部召開中國入境旅游政策發(fā)布會。據外交部、國家移民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將采取優(yōu)化簽證和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化政策措施,持續(xù)優(yōu)化來華簽證辦理體驗,逐步取消簽證申請預約,實現“隨到隨辦”。同時,不斷深化移民出入境政策措施,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度。


  “入境政策的不斷優(yōu)化將吸引更多外國游客來中國旅游,帶動我國旅游消費市場的增長,為旅游產業(yè)鏈帶來更多的商機和就業(yè)機會,促進旅游業(yè)與其他相關產業(yè)的融合發(fā)展。此外,入境政策的不斷優(yōu)化不僅讓中國在國際旅游市場中的競爭力得到提升,也將有助于加強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碧K州大學教授、東吳智庫副院長周永博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入境游復蘇潛力巨大


  近年來,我國入境旅游市場呈現出起伏波動的趨勢。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2022年入境游客接待人次約2000萬,僅為2019年接待量的14%。2023年伊始,隨著我國全面開放入境措施,以及鼓勵入境的利好政策相繼出臺,入境旅游市場緩慢復蘇,但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仍然存在。2023年上半年,我國入境旅游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2%。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教授谷慧敏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入境政策不斷優(yōu)化,一是有助于擴大旅游市場潛力,提升旅游者來華旅游的意愿,為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實行免簽政策、延長簽證停留時間等措施的實施,可以增加國際市場來華開展商務、留學、探親訪友等交流。二是有助于便利旅游者的旅行決策,目前由于信息技術的普及,預訂平臺的服務越來越完善,各種短視頻等營銷手段使得旅行決策時間越來越短,簽證便利化也很好地適應了這一需求。三是有助于旅游組織者和接待者降低交易成本,如辦理手續(xù)的時間成本、服務成本,并減少了因簽證政策繁瑣所帶來的運營不確定性。


  在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期間舉辦的全球旅行商大會上,攜程聯合中旅旅行、螞蟻集團、遠海國際、CNN、桂林唐朝國旅等產業(yè)鏈相關企業(yè),發(fā)出入境游協作聯盟倡議。倡議將分別從入境游服務門戶、境外卡移動支付、國內目的地海外傳播、團隊游服務品質等維度入手,推動入境游全鏈路便利化,提高外國游客的游玩體驗。


  “入境游復蘇潛力巨大?!睌y程集團聯合創(chuàng)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表示,一些主要經濟體入境旅游收入占GDP的1%至3%,如果中國入境游收入能占到GDP的1.5%,將帶來超萬億元的市場增量空間。


  更好挖掘我國入境旅市場


  谷慧敏表示,目前,來華入境游的外國游客人數相比較疫情前下滑明顯。


  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國旅行社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僅為5.2萬,2019年同期則為370萬人。外國游客的缺席在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尤其明顯。相關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1-6月,北京市入境游客僅為40.79萬人,不到2019年全年的11%。同期,上海市入境游客數量為124.15萬人,僅占2019年全年的13.8%。


  如何更好地挖掘我國的入境旅游市場?谷慧敏建議從四方面著手,一是積極開展國際市場宣傳,創(chuàng)新營銷新媒體和新渠道,形成新的入境旅游IP形象,促進傳統入境市場的復蘇。二是積極開拓入境旅游新市場,形成入境旅游的新動力。三是要深入研究疫后國際旅游市場出現的新變化,深化產品和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提供具有國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旅游產品。通過優(yōu)化簽證、支付方式、證照核驗及管理等制度化創(chuàng)新,提升入境旅游的政策環(huán)境。四是要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對外好客度,在城市景觀、交通標識、景區(qū)導引、酒店餐飲及商業(yè)接待場所外語服務、導游、景點及博物館標識及講解等方面要便于國際游客識別和理解。加強全民旅游意識培育,鼓勵民間人文交流,全面提升我國民眾的對外開放度和包容性,形成好客中國的良好文化。


  在周永博看來,更好地發(fā)掘我國入境旅游市場,需要進一步提升旅游設施和服務質量,為旅游者提供更加舒適和便利的旅游環(huán)境。多渠道推廣中國歷史和文化遺產,讓更多國際游客了解和認識中國。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開發(fā)特色旅游產品,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加強與國際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的合作,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渠道進行宣傳,擴大中國入境旅游市場的知名度,提高中國的國際旅游競爭力。(記者 李曉紅)


  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