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2018世界移動大會上海站上,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都公布了自己的5G網絡部署計劃,2019年規(guī)模試點、2020年正式商用的5G節(jié)奏,讓所有人期待5G的美好未來。面向5G商用,需要從網絡到終端的產品都能夠商用,端到端的產品成熟是商用的重要前提。其中,終端的可商用,尤為關鍵。在這一點,高通表現搶眼。
手機端:支持首批5G智能終端
高通高級副總裁兼4G/5G及工業(yè)物聯網總經理Serge Willenegger表示,在5G方面,高通已經推出了5G芯片組解決方案——驍龍X50 5G調制解調器系列,以及與之相關的射頻解決方案和參考設計。
在今年巴塞羅那的MWC大會上,高通宣布和多家電信基礎設備供應商完成了5G互操作性測試;幾天前,高通宣布了和大唐共同開展5G互操作性測試。“這些工作的進展都非常順利。”Serge Willenegger表示,“在驍龍X50 5G芯片組的發(fā)布之初,我們就預期其將支持首批5G終端于2019年上半年問世。目前市場的發(fā)展也符合我們的預期進度,首批5G智能手機預計將在2019年第一季度的季末問世,數據類的5G終端則將更早進入市場,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就有產品上市。”
高通于2016年發(fā)布的驍龍X50 5G芯片組,是業(yè)界首款5G新空口多模調制解調器,通過單芯片支持2G/3G/4G/5G多模功能,包括將作為5G重要補充的千兆級LTE。通過一顆芯片,支持幾乎所有目前及未來數年內的通信制式,并且在短短十二個月內實現從產品發(fā)布到功能性芯片的能力,展現了高通在歷代蜂窩技術方面的領先優(yōu)勢目前正延伸至5G。
據介紹,目前全球已有20家OEM廠商正努力基于這款首個商用發(fā)布的5G調制解調器開展研發(fā)。此外,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在內的全球18家運營商也正利用高通驍龍X50 5G調制解調器,支持正在進行的5G新空口移動試驗,包括6GHz以下以及毫米波頻段。“近期我們已有多家中國合作伙伴在歐洲發(fā)布了產品,包括小米、OPPO、一加等。幾周前我們還和vivo實現了一個里程碑式的合作,共同設計將毫米波天線組和6GHz以下技術同時集成于商用終端上。”Serge Willenegger表示。
同時,5G也是一個產業(yè)鏈合作更加緊密的時代,高通在今年年初與領先的中國廠商宣布了“5G領航計劃”,通過該計劃,高通將為中國廠商提供開發(fā)頂級和全球5G商用終端所需的平臺。在此次MWCS18上,高通也作為中國移動“5G終端先行者計劃”成員,與產業(yè)伙伴一道,共同加速5G終端產品的推出。
物聯網端:支持長生命周期
Serge Willenegger說,過去的4G已經為我們的服務和產品終端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同時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對于5G而言,它有著更大的規(guī)模,需要更好地對技術進行整合,因此它也將改變每一個行業(yè)應用。
“有時,5G能夠以一種無形的方式改變人們的生活,例如其對于物流、倉儲、服務甚至門店管理等新興行業(yè)帶來的變革,而這一切都因為新技術的有機結合。”Serge Willenegger表示,“與此同時,我們的移動設備和移動系統也將不斷地改善它們的系統表現,而我們也需要一個新的平臺。”
現在,越來越多的終端設備在連入移動網絡中。而物聯網的連接將是更大規(guī)模的海量連接。物聯網的擴展,取決于生態(tài)系統在物聯網終端整個使用周期提供大量能夠保持同步更新、并具有邊緣智能與靈活連接性解決方案的能力,同時還要考慮和滿足信任/安全、投資保護和購置成本等方面的問題。
以此次MWCS2018上關于物聯網領域的最新發(fā)布為例,高通宣布和機智云、山東移動以及移遠通信合作,計劃通過提供全球首個可遠程升級至LTE IoT(eMTC/Cat-M1和NB-IoT/Cat-NB1)的商用2G蜂窩模組,打造突破性的物聯網開發(fā)解決方案。
這意味著在現階段,對于開發(fā)者和制造商在物聯網發(fā)展過程中不用擔心當前使用的2G調制解調器技術未來是否會被淘汰或者網絡關停,因為預期在2019年上半年就可利用高通無線邊緣服務廣泛提供的調制解調器升級功能,通過OTA激活的方式來支持NB-IoT或eMTC。高通提供的LTE IoT技術和解決方案旨在為各類低功耗廣域物聯網應用提供優(yōu)化的性能和效率,而這些窄帶蜂窩技術的持續(xù)演進也將幫助滿足大規(guī)模物聯網需求,并加速全球5G標準。
Serge Willenegger說:“高通的方法是降低各種應用的入門門檻,我們做了很多前沿工作,在產品性能中整合了新的技術,讓所有的合作伙伴都能夠從中受益。”(記者 鐘慧)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