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余件龍泉青瓷首度聚首故宮 多國海外博物館精品展出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7-17










  浙江省博物館藏龍泉窯青釉爵杯。




  7月15日,故宮博物院齋宮,觀眾在參觀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龍泉窯青釉菱花式盤。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龍泉窯青釉鏤空器座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

  有學者認為是“魚過籠”,是放在水池中讓魚自由穿梭的,實際上這是一件鏤空器座,因為梅瓶頭重腳輕,這種器座被用來支撐梅瓶,顯示出龍泉青瓷造型的多樣化。




  龍泉窯青釉刻葡萄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

  專為宮廷燒造,盤中刻有永樂年間的青花瓷器中很流行的葡萄紋,盤沿內壁刻有靈芝和竹子,取“靈祝”之意。這件盤子從尺寸、釉色、圖案紋飾來看,都是龍泉瓷器的精品,釉色在燈光下有水波的光澤,歐洲人稱這種顏色為“海水綠”。



龍泉窯青釉凈瓶

  (故宮博物院藏,元代)

  故宮博物院的一件一級文物,該器物燒制非常困難,這種造型應是源自佛教中的“軍持”,因為造型被俗稱為“吉字瓶”。這種凈瓶在元代更多的是作為一種供奉的禮器或者陪葬的明器。

  42家文博機構合作、超過800件文物齊聚,史上最大規(guī)模龍泉青瓷展覽——“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昨日在故宮齋宮開幕,今日正式接待觀眾。

  此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麗水市政府聯(lián)合主辦,龍湖集團給予支持。展品來自42家國內外文博機構,共計833件(組)文物。在歷來龍泉青瓷展覽中,該展覽展品數量最多、來源最廣、產地最繁,且體現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據主辦方介紹,此次展覽以龍泉青瓷為出發(fā)點,立體化地展現出宋元以來陸上及海上陶瓷之路的興盛發(fā)達。

  新京報訊 “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昨日在故宮齋宮開幕,展覽分為“千年龍泉”“國家公器”等四個單元,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等到場揭幕。

  故宮三任院長共同為展覽揭幕

  展覽開幕式上,故宮博物院三任院長同場為展覽揭幕,包括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97歲的故宮陶瓷專家耿寶昌也到場祝賀。

  此次展覽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千年龍泉”,聚焦龍泉窯千年來發(fā)展過程,揭示其得以影響世界的內因,展品以龍泉青瓷各時期代表性器物為主。高品質龍泉青瓷在第二單元“國家公器” 集體亮相,展品以故宮收藏的清宮舊藏龍泉青瓷為主,輔以考古出土的龍泉青瓷標本,展現龍泉青瓷在不同歷史時期與官府的聯(lián)系。

  三、四單元集中展示龍泉青瓷的全球化之路。第三單元“風行天下”,展示龍泉青瓷在國內和世界各地行銷和輸出情況,展品包括墓葬、窖藏、倉庫、港口、沉船等海內外重要遺址遺跡出土的龍泉青瓷,也有伊朗、日本等國家主要博物館收藏的傳世龍泉窯瓷器精品。第四單元“交融輝映”,展示國內外各窯場模仿燒造的龍泉青瓷,包括福建、廣東、江西等地國內窯場,以及伊朗、日本、英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qū)仿燒的青釉瓷器,勾勒出龍泉青瓷生產技術傳播、互鑒發(fā)展的軌跡。

  該展覽將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于7月15日至10月20日在故宮博物院齋宮、景仁宮舉行;第二階段將于11月15日至2020年2月16日在浙江省博物館舉行。

  龍泉青瓷曾實現陶瓷經濟“全球化”

  龍泉青瓷,一般指以浙江省龍泉市大窯、金村為中心的窯場,在宋、元、明時期燒造的青釉瓷器,也包括龍泉周邊其他窯廠同時期燒造的風格相同的青瓷器。

  龍泉青瓷是中國古代瓷業(yè)發(fā)展史上的著名品類,于北宋時期開始形成自身風格,南宋、元至明代早期是龍泉窯生產的全盛時期,乳濁釉青瓷成為產品特征之一。龍泉青瓷因其質量精美,從北宋末至明代早期,產品一直上貢宮廷。

  根據考古結果,出土龍泉青瓷的宋、元、明時期遺址遍布全國各地。同時,作為宋、元、明時期中國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之一,龍泉青瓷也出現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

  800余件龍泉青瓷首度聚首故宮 多國海外博物館精品展出

  在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看來,龍泉青瓷不管是生產規(guī)模,還是產品質量以及世界影響力,在中國古代瓷器中都首屈一指。那么,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如何在這個大展中看出門道?

  呂成龍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欣賞中國古陶瓷之美,可以從造型、釉色、紋飾三個角度切入,龍泉青瓷在這三個方面均有很突出的特色。

  1 看造型

  龍泉青瓷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使者”,借鑒了域外多元文明,形成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各類造型。

  例如展覽中有一只青釉凈瓶,器型獨特之處在于頸部有一圈“相輪”,因此俗稱為“吉字瓶”。據呂成龍考證,這種造型應是源自佛教中的“軍持”,燒制相輪是為了拿取方便。這是隨著佛教傳播,從印度流傳而來的一種造型。

  龍泉青瓷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傳入國外,對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瓷器制造產生了重要影響。從12世紀到20世紀,越南、泰國、緬甸、埃及、英國等國窯場紛紛仿燒龍泉青瓷。“有的是國外學我們的,有的是我們學國外的,文明的交融,在龍泉青瓷發(fā)展中體現得很明顯。”呂成龍說。

  2 看釉色

  呂成龍說,龍泉青瓷釉色中最理想的當屬粉青、梅子青,但燒制過程中往往得到“意外之喜”,偶然出現的一些釉色,帶來了獨特的美感。

  這次展覽中可以看到有的青瓷釉色發(fā)黃,就是偶然出現的一種變種,被稱為黃龍泉。還有介于青、黃之間的青中泛黃、黃中泛青等釉色。有一些龍泉窯青瓷的開裂也很漂亮,被稱作“龍泉哥窯”,形似哈密瓜表面的網格,每一件開裂程度不一樣,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的美感。

  另外,南宋時期的青瓷還追求玉質感。南宋官窯燒制時,有時釉質比胎質還厚,使得玉質感非常強,顯得溫潤如玉。

  3 看紋飾

  呂成龍介紹,龍泉青瓷主要欣賞釉色,不采用彩繪,但全然素色也顯得單調,所以龍泉工匠發(fā)明了一些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模印、貼花、雕塑等。

  觀眾仔細觀看時,會發(fā)現青瓷盤子里隱約浮現出荔枝、靈芝等紋飾。“美麗的青釉色掩映紋飾,若隱若現、若即若離,帶來一種含蓄的美。”呂成龍說。

  新京報記者 倪偉


  轉自:新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