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無錫高新區(qū)(新吳區(qū))舉行梅里遺址考古學術研討成果新聞發(fā)布會。會上宣布:考古工作人員歷時一年,于今年上半年完成了無錫梅里遺址的考古工作,發(fā)現大量商周至明清時期的文物遺存,取得了豐碩的考古成果。
今年7月20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江蘇省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上海博物館、南京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們已考察了梅里遺址考古發(fā)掘現場。
圖為局部清理后的情形。 考古所供圖
圖為梅里遺址伯瀆河南岸第一次發(fā)掘場景?!】脊潘﹫D
“古代文獻中有諸多有關商周之際‘泰伯奔吳’‘泰伯居梅里’的記載,梅里古鎮(zhèn)區(qū)域首次發(fā)現的以商周時代遺存為主要內涵的梅里遺址正處于這一時代范圍內,兩者之間的關系值得進一步研究。”經充分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無錫梅里遺址是太湖東岸的一處重要的商周時期遺址。該遺址內涵豐富,尤其是包括了典型的周文化元素,對探討吳文化的起源及早期面貌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圖為梅里遺址現場。 管亦鳴 攝
圖為梅里遺址現場?!」芤帏Q 攝
2018年8月,無錫梅村梅里古鎮(zhèn)二期項目啟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在文物埋藏區(qū)外占地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的建設項目在施工前需依法申請地下文物調查、勘探。
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下簡稱“考古所”)受無錫市文物局委托,對無錫梅村梅里古鎮(zhèn)二期工地進行考古勘探,在近現代大量的建筑廢棄堆積中發(fā)現了商周時期的陶片,在勘探過程中又發(fā)現了零星分布的早期灰坑、灰溝等遺跡。
經過小范圍的試掘和隨工清理,考古工作人員獲得了商代晚期晚至春秋時期大量陶片,在不同遺跡中提取的三個碳樣標本碳十四測年數據分別為3540±30BP、2540±30BP、2150±30BP,早至商代,晚至春秋戰(zhàn)國。
在考古調查、勘探的基礎上,考古所制定了科學、詳細的考古發(fā)掘計劃;在獲得國家文物局的發(fā)掘執(zhí)照后,考古所對無錫梅里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fā)掘。
其中,第一次發(fā)掘從2018年9月開始至12月結束,發(fā)掘面積1100平方米,伯瀆河北岸發(fā)掘500平方米,南岸發(fā)掘600平方米。第一次發(fā)掘共清理早期灰坑、灰溝等遺跡99個,出土了大量的印紋硬陶、軟陶、夾砂陶和原始瓷片,主要器型有罐、豆、盤、鼎、釜等,主要紋飾有繩紋、梯格紋、弦紋、網格紋、波折紋、云雷紋、葉脈紋、席紋等。
圖為文物遺存進行展示?!」芤帏Q 攝
圖為梅里遺址出土的文物遺存?!」芤帏Q 攝
第二次發(fā)掘從2019年1月開始至4月結束,在伯瀆河南岸沿河地帶發(fā)掘500平方米。第二次發(fā)掘為以后梅里遺址保護展示做準備,以配合保護展示工程為目的,所以采取了保護性發(fā)掘的方式,對發(fā)現的遺跡僅進行小范圍的解剖或原狀保留,大部分遺物也以原貌保留。
目前,考古所修復的文物標本有100余件,主要分為商代晚期、西周中晚期和歷史時期。商代晚期代表器物有印紋陶鴨形壺、刻槽盆、三足盤、紅陶罐、硬陶高柄豆等,西周晚期代表器物有夾砂紅陶繩紋鬲、印紋硬陶瓿、泥質陶盆、盤以及數量眾多的原始瓷豆、碗等,歷史時期代表器物從漢代至明清時期均有,基本以日常使用的陶瓷器為主。
梅里遺址出土的文物遺存進行展示?!」芤帏Q 攝
目前考古所修復的文物標本有100余件?!」芤帏Q 攝
“梅里遺址現階段的野外發(fā)掘工作已經結束,也通過了江蘇省文物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室內整理和考古報告編寫工作正在進行。”考古所工作人員稱,今后考古所對無錫梅里遺址還要進行連續(xù)性的工作,配合保護展示工程需要,以聚落考古的理念和思路為指導開展深入系統(tǒng)的考古工作和多學科合作研究,把一個從3000多年前延續(xù)至今的聚落居址立體、形象地展示給公眾。
據悉,經全面調查勘探,目前考古工作人員已確定梅里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梅村街道泰伯廟和新友路之間伯瀆河沿河區(qū)域,另外梅村高中西側臨時停車場也有零星分布。(完)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