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古建筑領域的從業(yè)者,35歲以下的只有4%,80%的都過50歲了?!闭f這話的人叫黃大樹,浙江臺州臨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總經(jīng)理。他今年73歲,農(nóng)民出身,誤打誤撞入行古建筑領域,邊學邊干40年。
黃大樹和他的古建筑團隊名氣很大。在他們修復的數(shù)百座古建筑中,有的被申報為世界遺產(chǎn),200多處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還主持修復了馬來西亞檳城張弼士府邸、尼泊爾中華寺等,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臨海的臺州府城墻、紫陽老街,也由黃大樹一手推動、主持修繕,現(xiàn)在已是臨海當?shù)氐奈幕糜蔚貥恕?br/>
近些年,傳統(tǒng)文化更受重視,國潮在年輕人群體中興起,呼吁和投身古建筑保護的人也越來越多。需求多了,市場廣了,一般搞土建工程的團隊也參與到古建筑的修復和興建,隊伍一下子擴大。不過,黃大樹形容這樣的格局叫“虛胖”——人數(shù)雖多但年齡結構不好,他擔心,等“這批老的人”干不動了,古建筑行業(yè)后繼無人。被認為后繼無人的不只古建筑行業(yè)。年輕人涌向新興行業(yè),成為直播助理、快遞員、外賣小哥,工地上招不到水泥工,工廠里招不到流水線工人。
真的后繼無人嗎?
農(nóng)民古建專家
古建筑,對新一代年輕人來說,的確吸引力不大。
2013年,在黃大樹提議下,臨海海商職業(yè)技術學校開始辦古建班。學校最新招的這批學生,近400人在建筑專業(yè)。建筑專業(yè)分為施工、造價、裝飾和古建筑4個方向。學古建筑的200人左右,占了4個班。
辦學之初,黃大樹便承諾,從古建班畢業(yè)的學生,有幾個要幾個。但辦學8年,畢業(yè)生超過1000人,真正從事古建筑行業(yè)的,只有幾十個。大部分學生選擇升學,去參加高考,或者就讀5年一貫制的大專院校。畢業(yè)直接工作的學生,更愿意去餐館端盤子,起碼不用室外作業(yè),日曬雨淋。
以前,能掌握一門安身立命的手藝,格外寶貴。黃大樹回憶起往事——
最初,黃大樹學的是泥瓦匠,村里造房子、砌鍋爐都找他。1978年,黃大樹30歲。這年夏天,寧波打算修復天童寺,寺廟有999個房間,但技術工人奇缺,著急要人,工資每天一元兩角。以前黃大樹在村里干活,工錢每天只有兩角四分。
那是他第一次出遠門。早上6點上車,翻過4座嶺,到寧波時已是下午3點。他推開掛著整修辦公室牌子的門,找到“管事的”,被劈頭蓋臉問了3句話:“會蓋筒瓦、做棟脊嗎?會雕梁畫棟嗎?會修斗拱、戧角嗎?”“不會?!边@些名詞,黃大樹聽都聽不懂。打工的事黃了,不過好不容易來一趟,他在寺廟里逛逛,發(fā)現(xiàn)很多處圍墻倒塌了?!耙迚??這個我會!”就這樣,黃大樹有了工作。
砌墻和農(nóng)村造房子差不多,但新難題很快出現(xiàn),即便只是寺廟的圍墻,上部也需要做挑線、堆塑、蓋筒瓦等,黃大樹不會,眼看就要卷鋪蓋回家。他決定去偷師。每天中午,正規(guī)施工隊休息,黃大樹偷偷爬上正在修繕的天王殿屋頂,把瓦片揭下來、蓋回去;回到自己住處,把瓦、泥灰挑到房間,拆了做,做了拆,反復練習,第二天再去比對、改進。琢磨半個月,他大著膽子上屋頂做了一段,發(fā)現(xiàn)沒有被拆掉,后來還順利通過驗收檢查。
首戰(zhàn)告捷。他回到家鄉(xiāng),找技術成熟的木工和泥瓦工,組建了一支27人的古建筑修建工程隊,開始承攬古建修復項目。天童寺也將寺廟的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和鐘鼓樓等處的修復工程交給他們。黃大樹趁休息時間,趕到寧波市區(qū),在書店里找跟古建筑相關的書看,等發(fā)了工資,就買書來學。
古建筑圈不大,天童寺的修繕任務結束后,黃大樹有了點小名氣。不久后,他和團隊相繼承擔了位于寧波的阿育王寺西塔(下塔)的修復工程、以“塔里藏塔”聞名于世的湖州飛英塔修繕工程等。項目完成質(zhì)量高,黃大樹手上接的項目越來越多,不幾年,就成立了臨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古建筑就業(yè)好、工資高,黃大樹在村里成了香餑餑。老帶小、小帶幼、熟帶生,團隊成長得很快,后備力量也充足。
入行先打下手
在建筑領域,修建古建筑的工人月收入過萬,技術好的工人日工資能達到500元。但古建筑工人早已不是搶手的工作了。前些年,黃大樹帶過幾個年輕徒弟,從職校畢業(yè)便入行的,干了沒幾年,都被各自家長叫了回去。父母原本做服裝生意,或者經(jīng)營化工廠,這些都被認為是比古建筑更好的營生,家里希望他們子承父業(yè)。
年輕人不想干古建筑,無非怕吃苦。
古建筑隊伍里,工種有好幾個,畫設計圖的、木匠、泥瓦匠、雕刻工、項目經(jīng)理等,都或多或少算是手藝人。古建筑行業(yè)傳統(tǒng),講究三年入行。這是基本門檻。
1986年,黃昌明初中畢業(yè),托了熟人關系,到黃大樹的古建隊里打工,學做泥瓦匠。工地上技術成熟的泥瓦匠就是他師父。蓋瓦講究橫平豎直。當時瓦片還是手工做的,每個顏色、大小都不同,黃昌明先挑出瓦片,排好,再蓋到房頂上。放得歪了,或者不緊密,下雨時候屋里要漏水的。學得久了,坡面再陡,黃昌明照樣能跑,腳在瓦上釘?shù)米 ?br/>
晚上下工,黃昌明還要學砌墻。師父教他,一塊塊磚豎起來,壘上去,疊得直了,放20塊不倒,就算過關。然后用黃泥糊磚,砌成了,再推倒,重砌。這些基本功都練成了,才能跟在師父后面,給瓦遞磚,打下手。要出師,基本也是三年。
1988年,呂臨光高中畢業(yè)。兩年后,進了黃大樹的公司,學做項目經(jīng)理。這是個管理者的崗位,卻不清閑,什么都要會一點。早上7點到工地,晚上10點下班,睡覺時腳伸不直,因為站得多,腿實在太酸,呂臨光都墊著被子睡。
學了3個月,呂臨光覺得簡單:不就是用榫卯撐起來一套房子?再學下去,卻越來越難了。比如,業(yè)主單位和施工隊進行圖紙會審時,常起爭執(zhí)——古建筑奧妙很多,現(xiàn)代建筑都是直的,古建筑有的要收分,有的要側腳,一根柱子,上下兩端直徑不同,甚至向里傾斜——按照圖紙上畫的樣子施工,木頭很可能穿不進橫梁。
古建筑朝代不同,建筑風格不同,唐朝的雄偉,宋朝的簡潔,清朝的斗拱比例小,雕花更多。地域不同,建筑形制不同:黃土高原上氣候干旱,人們住窯洞;南方雨水充沛,人們住干欄式建筑。會建民居的工匠不會修塔,會蓋大殿的工匠不會搭亭子,等把各式建筑都學到些皮毛,少說又是三年。
無論初中畢業(yè),還是博士畢業(yè),古建筑入行三年,幾乎是不變的鐵律。黃大樹收過3名廣州來的大學畢業(yè)生,建筑學專業(yè),來做實習生,實習工資每個月拿1800元,干了沒多久,直接被他勸退?!案静恍校稽c不懂。”黃大樹說。
房地產(chǎn)不能碰
工地上年輕人少,古建筑市場卻大。
近些年,呼吁和投身古建筑保護的人越來越多。需求多了,市場廣了,黃大樹公司里這批技術好的工人生意很好,60多歲了,沒人舍得退休,都在外地做工程;一般搞土建工程的團隊也參與到古建筑的修復和興建,隊伍擴大了。
古建筑市場和文物保護理念息息相關。文物保護經(jīng)歷了幾個時期。1978年,黃大樹參與修繕天童寺,是為了接待日本使團來訪。改革開放前夕的中國,很多人對古建筑還有些偏見,認為有封建迷信色彩,行業(yè)人才幾乎斷檔。找來找去,只找到一個供銷社的會計師,曾在清華大學進修,聽過古建筑的課程;又找到一個小木匠,在村里跟師父建過祠堂,造過大殿;還有一個泥瓦工,60多歲了,會一點泥塑和雕刻。除了三位修繕工程的主力工程師,干活的工人來自寧波建筑一公司和二公司,懂建筑,但不懂老建筑。
改革開放之后,到處都在拆舊建新,古建筑施工隊沒幾個,建筑行業(yè)還是搞房地產(chǎn)的能賺錢。開發(fā)房地產(chǎn)幾乎都是上億元的項目。古建筑領域,一兩千萬元就能新建一個小寺廟。黃大樹和團隊接手工程,有時總造價不到10萬元。若發(fā)現(xiàn)文物,要研究保護;若遇到工藝上的難題,要各處尋找辦法。古建筑項目資金不多,工期反而被拉得很長。
黃大樹曾面臨誘惑。寧波天童寺修繕完成后,黃大樹的古建團隊在寧波出了名。寧波總工會大樓、寧波科技館、寧波中學等項目找過他,讓他建現(xiàn)代建筑,黃大樹都拒絕了。1995年,臨海市開始修繕臺州府城墻,為了把這件事做好,政府決心很大,但一時拿不出修繕資金。市里主動給黃大樹批了一塊地,讓他開發(fā)房地產(chǎn)。消息傳出,立馬有房地產(chǎn)商聯(lián)系,只要黃大樹肯轉(zhuǎn)手,起碼能掙200萬元,房子造好了價格再翻幾倍。黃大樹卻把地還回去了。
“錢這么好賺,我想想不對,房地產(chǎn)不能碰?!秉S大樹早已下定決心,要在古建筑領域成為有影響力的人。1988年,黃大樹的古建隊負責修繕阿育王寺西塔(下塔)前,時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士倫給他們上課,囑咐他們認真修繕,修好了就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黃大樹很受觸動,“在鄉(xiāng)下,優(yōu)秀這個詞檔次很高,原來我們工匠做的是優(yōu)秀文化”。
年輕人的長項
古建筑修建,黃大樹認為現(xiàn)在是高峰。以前黃大樹接洽的工程,多是政府組織的文物修繕;近幾年,個人或集體提出申請的項目越來越多,自家建房子,想建成仿古樣式,村里修祠堂,也要求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
市場前景好,行業(yè)需求大,不愁沒人想干。但把古建筑修建技藝傳承下去,才真正稱得上“后繼有人”。
關鍵在人才培育?!爸皫降埽F(xiàn)在辦學校,一批批學出來的人多?!边@是黃大樹的思路。臨海海商職業(yè)技術學校常務副校長屈軍紅2013年到學校,趕上創(chuàng)設古建班,他正好接手第一批學生,做了班主任。
古建班籌建不容易。放眼全國,古建筑領域人才大多成長在工地上,難尋辦學樣本。師資力量不足,屈軍紅到各個大學里招老師,幾乎沒有古建筑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上課不知道教什么,完整的學科體系尚未建立,沒有現(xiàn)成教材,屈軍紅自己編了一本。經(jīng)過幾年探索,課程體系逐漸成形了。古建班學生除了學習識圖、測量等建筑類基礎課程外,到二年級,還要上木工、泥瓦工、彩繪、雕刻等實訓課,每周每種課程安排半天教學時間,授課教師都是從黃大樹公司請來的工匠。也有專門的理論課,老師們把教材內(nèi)容展示在幻燈片上,考試時把知識點挖空出題。
古建筑行業(yè)本身也在變化。泥瓦匠黃昌明說,瓦片制作不需手工,都由機器代勞了,大小、顏色都一樣;現(xiàn)在即便古建筑,屋頂也做防水層,瓦片蓋不牢不會漏雨;對泥瓦匠手藝要求降低,“能把瓦放上去就行”。木匠姜利才說,原來做木工活,掄斧頭、拉鋸,最看重力氣;現(xiàn)在講究用機器的技巧,開榫機、刨料機、打孔機,都能代勞以往的苦力活。
老工匠們開玩笑,說現(xiàn)在徒弟反過來能教師父。零件怎么打造更省力,機器怎么用起來更順手,都是年輕人的長項。在貴州銅仁古城施工的一支古建隊伍中,“80后”“90后”雕刻工占了30%;一位“85后”的項目經(jīng)理,利用3D打印技術機刻雀替,大大提升了生產(chǎn)效率。
也有不變的。工匠的基本功不變,比如,機器用起來方便,但操作同樣的機器,學過手藝的木匠打造的部件表面更平滑,尺寸更精準。還有,守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志向不變。比如,古建隊始終遵循修舊如舊的基本準則,歷史現(xiàn)狀保存得越多,文物價值越高,輕易不可破拆。
“時代在進步,老工匠、小工匠都要不斷學習?!秉S大樹說,“把傳統(tǒng)和優(yōu)秀保持好,把文化傳承下去?!?/p>
轉(zhuǎn)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zhuǎn)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