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活化”文物的深層次意義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1-20





  通過文物研究、通過展覽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視覺表達和引導,以及沉浸式的體驗,讓大眾從多方面感受文物的魅力,認同文化的價值,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非遺傳承環(huán)境,吸引更多的人去追尋和繼承先人留下的珍貴足跡和心路歷程,得其精神,化古為今

  2022年歲末,上海博物館建館70周年慶之際,推出的秘藏南宋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特展,令觀眾驚艷。因為古代絲織品非常脆弱,為降低其受損風險,此次展覽時間僅為16天。展廳空間主要分割成了四個區(qū)域:緙絲知識導覽、沉浸式欣賞秘藏文物、緙絲技法體驗互動區(qū)和明清緙絲書畫文物。盡管展廳空間不大,但在參觀動線和內容設計上都作了精細的規(guī)劃,并以過去幾年來收集到的公眾普遍關心的3個問題——“緙絲技法的來源”“緙絲發(fā)展的過程”“緙絲書畫的奧秘”作為展覽的切入點。

  自從《國家寶藏》通過故事演繹的方式將《蓮塘乳鴨圖》推向公眾的視野,上海博物館這一館藏秘寶便廣為人知。人們對于緙絲從陌生到產生興趣,并對世間極品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充滿向往。2021年,上海博物館舉辦的“絲理丹青——明清緙繡書畫特展”通過3D動畫的方式,將緙絲工藝從上機織造過程、從明清緙絲書畫文物局部精選出來的10種常用緙絲技法進行3D還原,清晰地展示了緙絲技藝的不同尋常之處,讓人們一目了然。解答了人們對于刺繡和緙絲之間模糊不清的問題。

  而這次《蓮塘乳鴨圖》特展在之前展覽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歷史、文化和工藝高度的三個方面,來闡述緙絲書畫的驚艷絕技發(fā)展到極致的作品是如何神技鬼工。若非親眼所見,難以置信。進而,解密獨一無二的“朱緙”法的妙趣所在。深入分析這一技法之外,還展示了由當代緙絲非遺傳承者放大3倍仿緙的朱克柔作品的4個局部,不僅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緙絲技法和緙絲魅力,也以一種實驗傳承模式來倡導傳承者必須取法中上,才能摸索出大匠、大師之路。

  展廳中央設計了一個幽暗的觀賞《蓮塘乳鴨圖》的環(huán)境,這不僅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也在于這樣的觀賞環(huán)境能讓人與文物形成一種沉浸式的對話。仿佛跨越了歲月后的一次文化的遇見、一個向卓越藝術的致敬、一份血脈相連的感動。讓觀眾在朱克柔緙絲書畫精彩絕倫的時空中,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厚重與優(yōu)雅。緙是一種紡織工藝,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傳入中原,有“緙絲”之名。南宋朱克柔融合院體畫藝于緙絲技藝,以纖細的合色花線(合花線)作調色,以緙絲技法來摹畫水墨筆意,暈色效果自然天成,精工細作,后世贊其名為“朱緙”。此次展出的《蓮塘乳鴨圖》,為朱克柔所作的唯一巨幅傳世珍品,全幅以彩色絲線緙織而成。

  接著是緙絲技法體驗互動區(qū),不僅讓一般觀眾獲得了從不同角度看緙絲所獲得的不同的色彩和效果,體驗到了緙絲書畫何以絲光流轉、光彩照人的藝術過程,還能讓前來觀展的緙絲藝人從中悟得某些道理、得到審美的啟迪,這對年輕一代傳承人更具有啟思的意義。例如,3倍放大仿緙《蓮塘乳鴨圖》局部的,是一位自小學習緙絲工藝的蘇州緙絲非遺傳承人,她通過這一次對原作的研究、揣摩、仿制,獲得了新的領悟,改變了原來師傅教授給她的一些技法與習慣,實現(xiàn)了自我突破和創(chuàng)新。

  展覽最后,人們看到兩件明清傳承的緙絲書畫作品,通常都會感嘆它們與《蓮塘乳鴨圖》之間的差距之大,不少觀眾甚至覺得這兩件是道具品。這里也有著一份策展的深意,用實體文物來觸發(fā)人們對緙絲書畫傳承的思考,尤其是其在當下的藝術發(fā)展價值。這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兩件明清緙絲書畫也是留存下來的當時比較精良的作品,能代表當時的主流緙絲書畫水平,但沒有《蓮塘乳鴨圖》那么神采卓然,令人心神向往。原因何在?是緙絲書畫在傳承過程中遺失了什么嗎?是明清緙絲書畫創(chuàng)作受到商業(yè)化生產的影響,無論藝術性還是工藝精細方面都弱化了?還是社會文化價值導向和藝術環(huán)境不同導致的?這兩件明清作品的對比或者說映襯,讓觀眾更直接地體驗到藝術的卓越,需要一種精神的力量與社會的文化氛圍來成就。

  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對于更豐富、更具有精神力量和藝術魅力的事物越來越心向往之。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然而作為非遺之一的緙絲工藝的價值并未能被人們普遍認識到。這項傳統(tǒng)手工藝,目前遭遇著嚴峻的挑戰(zhàn)。根據(jù)遼寧省博物館專家樸文英在蘇州地區(qū)緙絲傳承人群中十來年的跟蹤調查,這項手工藝后繼傳人流失的問題甚是嚴重。

  博物館是“活化”文物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活化”文物背后的非物質文化價值的重要之地。通過文物研究、通過展覽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視覺表達和引導,以及沉浸式的體驗,讓大眾從多方面感受文物的魅力,認同文化的價值,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非遺傳承環(huán)境,吸引更多的人去追尋和繼承先人留下的珍貴足跡和心路歷程,得其精神,化古為今。而博物館的角色,正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橋梁和引導者,為璀璨文明之光背書,為歷代無聲之藝代言。(作者: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 于穎)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