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優(yōu)質、更智慧、更綠色 新動能助春耕 保供給促豐收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wǎng)   時間:2022-03-28





  春分已過,隨著氣溫回升,全國各地搶抓農時、多措并舉,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面積展開。


  在黑龍江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插秧機裝上北斗導航系統(tǒng),自動插秧更精準;側深變量施肥機邊測土邊施肥,每口肥料都是定制“營養(yǎng)餐”;無人攪漿整地機“一鍵出庫入庫”,自動奔赴田間按規(guī)劃路線作業(yè)。


  在四川大英縣玉米春耕育苗現(xiàn)場,四川農業(yè)大學的專家團隊來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民們如何實施玉米縮株保密、大豆擴間增光等復種關鍵技術,在確保玉米產量不減的情況下,讓農民多收一季豆。


  選良種、建良田,“慧種地”“云插秧”,治污染、減化肥……春耕春管為全年糧食生產打下基礎,對于奪取全年糧食和農業(yè)豐收至關重要。記者走訪多地,看今春農業(yè)生產新圖景。


  更優(yōu)質——


  品種優(yōu)化 農田升級


  冰雪消融,黑土油亮。黑龍江北大荒集團寶泉嶺分公司共青農場,畦畦黑土已經翻滾成排排大壟,為大豆采用“大壟密”模式栽培做好準備。早上7點,22歲的“種糧好手”史軍暉已在爬上爬下、檢修農機。倉庫里,袋袋種子堆成小山,開袋一看,金黃飽滿?!耙獮榇翰プ鲎畛浞值臏蕚?!”史軍暉說,今年,自家流轉的3000多畝地全部由玉米轉種高蛋白大豆新品種。


  今年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作為我國最大的優(yōu)質大豆生產基地,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占全國40%以上,商品率達到80%以上。2022年,黑龍江計劃推進大豆產能提升,提高大豆品質,預計新增大豆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新增大豆產量26億斤以上。


  “玉米大豆輪作后,減肥減藥,少蟲少害,作物生產質量雙升。”史軍暉算了筆賬,“今年預計大豆的生產者補貼比玉米高200元左右,加上輪作的150元補貼,種大豆的收益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也高?!?/p>


  史軍暉的駕駛席旁,擺著一套《標準化生產技術規(guī)程》,“這是北大荒技術部門根據(jù)品種、土壤、雜草、氣候等生產要素,因地制宜制定的關鍵技術操作規(guī)范,讓生產流程標準化、精細化?!彼f。


  史軍暉家祖孫三代都是“北大荒人”,從大豆畝產不過百斤,到如今平均畝產近400斤,離不開良種良法的更新?lián)Q代。


  共青農場農技中心實驗室里,技術人員正在一排排培養(yǎng)皿前進行種子發(fā)芽試驗。“為培育高寒地區(qū)廣適性大豆品種,集團2019年建立引繁試驗區(qū),選育出一批高油、高蛋白、高產的大豆新品種,其中‘龍墾306’去年創(chuàng)下單產230公斤的紀錄?!睂嶒炇壹夹g員嚴景春說。


  “品種優(yōu)化升級,為大豆高產提供了保障。今年,寶泉嶺分公司大豆種植面積從去年的49萬畝增加到106萬畝,主選高蛋白、高產量優(yōu)質品種,力爭實現(xiàn)大豆單產提高2%以上?!睂毴獛X分公司副總經理楊榮軍說。


  糧油豐產必須有土地保障,今年全國將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各地要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來到大英縣金元鎮(zhèn)盤龍村,大片的油菜田生機勃勃。不遠處,幾臺挖掘機正在作業(yè),一邊平整土地,一邊修建便道。大英縣路路發(fā)種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陳善武介紹,今年計劃在金元鎮(zhèn)開墾撂荒地8000余畝,已完成6000余畝,開墾出來的土地主要用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為提升農田質量,大英縣雙向發(fā)力。一方面,大力推進撂荒地復耕,探索出了村集體經濟組織集中復耕、“公司+村委+農戶”聯(lián)合復耕等模式。截至目前,復墾撂荒地4萬余畝。另一方面,持續(xù)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今年計劃建設2.2萬畝,目前已完成2萬畝。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丘陵地貌為主的大英縣,逐步實現(xiàn)土地平整、集中連片、機力暢通、灌排配套的現(xiàn)代農業(yè)格局。


  更智慧——


  機械插秧 智能導航


  春分前后,草木萌生。


  安徽肥西縣花崗鎮(zhèn)種糧大戶何從金掏出手機,選準田塊,設置好飛行高度和速度后,“轟”地一聲,田埂上的植保無人機飛了起來,沿著設定路線噴藥。


  “這幾天,部分小麥葉子發(fā)黃,麥稈上還有斑點,怕是得了紋枯病,要抓緊防治病蟲害。”何從金說,過去打藥是個難題,靠人工,一天才能打十幾畝地,“如今用上植保無人機,100畝地半小時就能完成?!?/p>


  作為肥西縣雙全農機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負責人,何從金對智慧農機很熟悉。他算了筆賬:雇人干活,150元一天,還得包吃飯。無人機能噴藥能施肥,省時省力,政府還給補貼。


  走進雙全農機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旋耕機、收割機、插秧機一應俱全。30多臺農機,一年服務周邊鄉(xiāng)鎮(zhèn)農戶農業(yè)種植面積6萬多畝?!敖衲昙友b了一個智能設備,能夠自動駕駛,規(guī)劃插秧路徑。”指著無人駕駛插秧機,何從金說,5月就能派上用場。


  近年來,肥西縣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新機具新技術,一方面,不斷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加快農機合作社理事和農機手培育力度;另一方面,引導村級組織參與農業(yè)生產托管和農機作業(yè)網(wǎng)格化服務。


  大數(shù)據(jù)驅動“新農具”更顯神通,高科技為春耕保駕護航。當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2%,預計今春將有超過2200萬臺(套)農機裝備投入生產。


  在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暗室育秧工廠,龍門吊的機械手臂吊起近2噸種子,輕松轉運到雙氧催芽生產線。3年前,同樣的工序需要十幾個工人搬運數(shù)次。浸種催芽、播種澆水、覆土育秧——工廠里,從種子到秧苗,全流程實現(xiàn)智能化、無人化,工作人員只需坐在屏幕前遠程操作。


  “以往要自己雇人支大棚育秧,如今是流水線智能作業(yè),秧苗長勢均勻、抗逆性強,去年畝增產30公斤以上?!逼咝寝r場種植戶周德華算了算,智能育秧,省人力省種子,每畝節(jié)本增效80元以上。今年他家的300畝地,80%以上要用智能化批量育成的秧苗,多功能軌道運輸車讓“車間”連“田間”,工廠秧苗直送地頭。


  “田間”又通過小小的手機連接到了“空間”?!敖衲晡壹宜械咎锒加蒙媳倍穼Ш较到y(tǒng)了,省下五六千元人工費用不說,插秧還更筆直、更齊整。”周德華點開手機應用軟件介紹:有田間感應器的墑情信息,可以按需澆灌排水;有葉齡采集設備的葉齡分布地圖,可以依作物長勢差異化管理;有高空遙感圖,可以迅速發(fā)現(xiàn)防治病蟲害……


  目前,黑龍江全省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9%,農業(yè)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霸诒贝蠡?,智能育種、精量點播、葉齡管理、變量施肥、衛(wèi)星導航、自動駕駛、無人駕駛、農情監(jiān)測等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北贝蠡霓r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介紹,2021年,北大荒集團建設了6個規(guī)模化無人農場群,核心示范面積達3.5萬畝?!敖衲陮⒃傩陆?個無人化農場,力爭全年實現(xiàn)無人農機作業(yè)面積達20萬畝以上?!?/p>


  更綠色——


  節(jié)肥環(huán)保 降本增效


  “地里種的是紫云英,一種綠肥,花開后,深翻地下,能為水稻種植提供養(yǎng)分。至于蟲害,則靠去年安裝的太陽能誘捕殺蟲燈解決。”肥西縣三河鎮(zhèn)濱湖社區(qū)種糧大戶魏宏介紹,燈每隔30畝地一盞,晚上一亮,就能引誘害蟲,進行蟲害防治。


  魏宏今年49歲,流轉的1000多畝地位于巢湖流域一級保護區(qū)內。過去為了拼高產,化肥農藥沒少用。時間一長,不僅污染土壤,水質也受影響。


  漸漸地,有機肥替代了化學肥,太陽能殺蟲燈減少了農藥使用。地里的小麥、水稻,長勢也越來越好?!半m說成本上來了,可有機肥每畝地能補貼200元錢,差不了多少?!蔽汉暾f。


  “紫云英年前剛撒種,要是種得好,可以減少20%的化肥使用量,土壤有機質含量也能提高?!狈饰骺h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孫堅政說。為打造綠色生態(tài)農業(yè),肥西縣不斷推進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在巢湖流域一級保護區(qū)內綠色種植水稻2.7萬畝。大力推廣“綠肥+優(yōu)質稻”種植模式和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種植技術,全縣種植綠肥1.5萬畝,優(yōu)質糧食綠色生產面積達39萬畝,同比增加了44.5%。


  截至去年,我國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連續(xù)5年負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測總體合格率達97.6%。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yè)農村綠色發(fā)展。加強農業(yè)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農業(yè)投入品減量化,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夏天來,這稻田里左邊抓鴨子,右邊撈活魚。”站在田埂上,黑龍江樺川縣玉成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介紹,通過鴨稻、蟹稻、蝦稻、魚稻等立體化種植技術,稻田里無需化肥、農藥、除草劑,只需一些畜禽糞便制成的有機肥。今年,合作社里這樣的有機稻田面積比去年增加53%,達到2000畝?!坝袡C稻田一畝比普通田多賺500元?!?/p>


  “在普通稻田里,化肥的畝均使用量5年也減下400多斤?!崩钣癯烧f,農家肥拋撒機、側深施肥機等新農機帶來新技術。秸稈還田、側深施肥、測土配方……“農技中心技術員逐地逐塊測土配方,為黑土地定制‘營養(yǎng)餐’,更好培肥地力,精準施肥,降本增效又綠色環(huán)保?!?/p>


  目前,佳木斯市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5%,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率超90%,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超1500萬畝。(記者 張藝開 游儀 宋豪新)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質量和綠色成為今年春耕總基調

    質量和綠色成為今年春耕總基調

    今年是鄉(xiāng)村振興開局之年,是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的關鍵之年。今年的春耕注定不一樣,綠色興農、科技興農、質量興農,構成了今年春耕的亮色。
    2018-04-07
  • 綠色點染希望的田野——全國春耕生產形勢綜述

    綠色點染希望的田野——全國春耕生產形勢綜述

    “過了驚蟄節(jié),春耕不能歇”。當前,全國已由南向北全面進入春耕生產大忙季節(jié)。綠色是今年春耕生產的突出亮點,各地圍繞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穩(wěn)住糧食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全面加快推動綠色發(fā)展。
    2019-03-17
  • 抓緊抓實抓細 不負春光不誤時——各地春耕備耕在行動

    抓緊抓實抓細 不負春光不誤時——各地春耕備耕在行動

    記者在各地采訪看到,雖然突發(fā)的疫情給今年春耕備耕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但春光不等人,春耕備耕已在全國拉開序幕,廣袤的原野上一派繁忙,為豐收描摹著底色。
    2020-03-03
  • 防控不松 農時不誤——各地全力開展春耕備耕

    防控不松 農時不誤——各地全力開展春耕備耕

    農時不等人,布谷勸春耕。保供給、保增收、保小康,必須穩(wěn)住農業(yè)生產基本盤。為做到不誤農時,各地堅持“早”字當先,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全力開展春耕備耕,為確保糧食豐收和農業(yè)穩(wěn)定筑牢根基。
    2020-03-2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