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幣結算為抓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4-06





  中國海油與道達爾能源日前通過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平臺完成了國內首單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口液化天然氣采購交易,成交量約合6.5萬噸,液化天然氣資源來自海合會國家阿聯(lián)酋,這標志著我國在油氣貿易領域的跨境人民幣結算交易探索邁出實質性一步。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涂永紅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是阿聯(lián)酋目前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該國液化天然氣、石油等能源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有利于阿聯(lián)酋的液化天然氣在中國市場保持價格穩(wěn)定,從而在國際競爭中更具優(yōu)勢,同時也有利于拓展人民幣結算業(yè)務范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推行距今已有十余年。2009年7月6日,我國首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正式啟動,意味著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地位從計價貨幣提升至結算貨幣。此后,跨境人民幣結算規(guī)模穩(wěn)步提升。據商務部統(tǒng)計數據,2022年我國貨物貿易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7.92萬億元,同比增長37.3%。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馬光明告訴記者,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一般需經過結算貨幣、投資貨幣與國際儲備貨幣三個階段。我國推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后,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比重持續(xù)波動上升,但在大宗商品結算領域的發(fā)展相對較為緩慢。


  “本次以人民幣結算進口液化天然氣,是中國首次與西方國家以人民幣結算大宗能源商品交易,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近年來綜合經濟與金融實力以及對未來市場發(fā)展的認可,是人民幣國際化在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結算領域跨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人民幣越來越獲得各國信任、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顯著進展的象征。”馬光明說,在國際貿易領域使用人民幣結算,不論從企業(yè)層面還是從國家層面來看,都具有重要意義。


  他表示,對于企業(yè),人民幣結算首先可以大幅降低國際交易中的匯兌成本,即減少國內收匯企業(yè)將外匯兌換為人民幣以及付匯企業(yè)將人民幣兌換為外幣的時間與費用成本;其次,有助于緩解我國在國際交易過程中(主要是合同簽訂后至實際收到或支付外匯時)人民幣對主要國際貨幣匯率波動對企業(yè)實際收益的影響,幫助企業(yè)規(guī)避匯率風險;最后,還可降低企業(yè)進入國際市場的成本,提升企業(yè)國際化水平。


  “從國家層面而言,人民幣結算意味著可用央行發(fā)行的人民幣購買國外實際商品、服務與資產,可獲得國際鑄幣稅的好處;同時有利于降低中國國際交易對美元支付系統(tǒng)的依賴,提高我國的經濟金融話語權?!瘪R光明稱。


  要想成為結算貨幣,也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在涂永紅看來,一是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做支撐,保障幣值穩(wěn)定;二是具備重要的貿易地位,通常處于全球貿易的前列;三是幣值和匯率較穩(wěn)定;四是宏觀管理能力較強?!爸袊鞘澜绲诙蠼洕w、最大貿易國,過去十年在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匯率波動最小,通貨膨脹率一直在2%左右,幣值穩(wěn)定且中國政府的宏觀管理能力較強,沒有發(fā)生過重大金融危機,還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約三分之一,因而人民幣完全具備結算貨幣的條件?!蓖坑兰t稱。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不斷穩(wěn)步提升。據了解,目前人民幣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外匯交易在全球市場份額增至7%,成為近三年來市場份額上升最快的貨幣。此外,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日前在國新辦主題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人民銀行先后與4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xié)議,協(xié)議總額超過4萬億。同時,人民銀行目前已經在29個國家和地區(qū)授權31家人民幣清算行,覆蓋了全球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以巴西為例,外交部發(fā)言人毛寧3月3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和巴西今年初簽署了在巴西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巴西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建立,有利于中國與巴西兩國企業(yè)和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交易,促進雙邊貿易、投資便利化。


  涂永紅表示,越來越多的貿易伙伴選擇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尤其在天然氣、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貿易領域,有利于形成更大的人民幣結算網絡,提高人民幣國際使用份額,助力人民幣國際化行穩(wěn)致遠。(記者 張寒梅)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