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對外開放不停步 今年外資有望繼續(xù)增持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1-11





  日前召開的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提出,“深化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提升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券市場便利度?!?br/>


  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深化,外資投資便利度提升。我國債券市場已成為境外機構投資者全球配置的重要選擇。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11月末,境外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的托管余額為3.54萬億元,占中國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的比重為2.3%。


  市場人士認為,預計2024年美聯(lián)儲將逐步進入降息周期,中美利差逐步回歸正常,加之外資投資債市便利度提升,中國經濟基本面進一步修復,境外機構對中國債券的配置需求將進一步提升,并更加深入參與信用債市場。


  債市對外開放不斷深化


  據人民銀行上??偛孔钚聰祿刂?023年11月末,共有1115家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投資,較2022年底增加44家。


  市場人士認為,下一步,債市對外開放有望在互聯(lián)互通、優(yōu)化入市流程、豐富交易品種等方面進一步發(fā)力。


  內地與香港債市基礎設施互聯(lián)互通值得期待。2023年10月份,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國務院關于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時提出,“加強債券市場建設,促進債券市場各類基礎設施之間有序互聯(lián)互通?!?/p>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外資持有我國債券的結構主要以國債與政策性金融債為主,信用債偏少。由于我國交易所債券市場以企業(yè)債、公司債等信用債品種為主,當前境外投資者在交易所的持債規(guī)模較少。未來,隨著互聯(lián)互通基礎設施的便利性不斷增強,境外機構投資者有望更加便捷、深入地參與交易所債券市場,拓寬其投資范圍。


  外資期待豐富交易品種。高盛(中國)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孫祺表示,境外投資者期待進一步增加中國債市對外開放的品種,例如銀行間市場的回購交易、國債期貨等,使其能夠更加有效地管理債券組合的流動性,以及更加靈活地管理債券組合的利率風險,尤其是長期限的風險。


  財達證券資本市場總部總經理郝曉姝向記者表示,未來,推進債市對外開放,可以在持續(xù)推進國內外基礎設施互聯(lián)互通;共同打造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國際“生態(tài)圈”;針對市場需求,創(chuàng)新優(yōu)化境外投資者入市流程與產品服務等多個方面完善。未來可預見的是,監(jiān)管部門將穩(wěn)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推動債券市場發(fā)行交易、登記結算、評級、稅收等各項規(guī)則制度與國際接軌,不斷提升境外投資者投資便利性。


  外資連續(xù)增持人民幣債券


  2023年四季度以來,外資增持人民幣債券積極性有所提升。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11月末,境外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的托管余額為3.54萬億元,連續(xù)3個月增持。分券種看,境外機構持有國債2.20萬億元,占比63.0%,政策性金融債0.77萬億元,占比22.1%。


  對于近期外資連續(xù)增持人民幣債券,市場人士認為,一方面在于中國經濟基本面回升趨勢明顯,另一方面在于美聯(lián)儲加息步入尾聲,中美利差倒掛程度緩和。


  明明表示,首先,10年期美債收益率高位回落,驅動中美長端利差倒掛程度有所緩和,進而驅動國內債券市場的外資流出壓力放緩;其次,綜合考慮人民幣債券資產“票息+匯兌”的綜合收益,其配置價值有所凸顯,這或是近期境外機構持續(xù)增持我國債券資產的關鍵因素。


  郝曉姝表示,隨著國內經濟基本面進一步修復,人民幣資產對外資吸引力增強。


  2024年,隨著積極因素積累,以及債市對外開放持續(xù)深化,外資有望繼續(xù)增持中國債券。


  明明認為,未來支撐境外機構持續(xù)增持人民幣債券資產的積極因素更多,外資中長期或重回持續(xù)增持人民幣債券資產的趨勢。


  郝曉姝認為,2024年外資仍會繼續(xù)增持中國國債。首先,美聯(lián)儲或逐步進入降息周期,中美債券利差收斂,外資回流;其次,1年期的在岸美元兌人民幣遠期匯率與同期的即期匯率仍有差距;最后,境內債券在外資資產配置中依舊具有重要意義。


  外資對我國信用債關注度逐漸提升。郝曉姝表示,在中國債券市場對外資吸引力逐步凸顯、中國債券市場開放程度加大等多重因素下,境外機構將更深入參與中國債券市場,如信用債市場。


  “近期有一些境外投資機構開始有興趣參與信用債券的投資?!焙聲枣硎?,但境外投資機構往往對境內發(fā)債主體了解有限,中介機構應采取路演推介等多種方式加強境外投資機構與境內發(fā)行人的了解。(記者 吳曉璐)


  轉自:證券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