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公布今年國家賬本:對地方轉移支付比上年多近一萬億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6-01





  5月30日,新華社受權發(fā)布了《關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zhí)行情況與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這是財政部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后的最終版本?!秷蟾妗吩斒隽?019年與2020年國家財政所謂“4本賬”的詳細情況,即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記者發(fā)現,今年財政安排上的一個明顯特征是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相比去年明顯提升:今年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為83915億元,增長12.8%。而去年這一數字為74415.1億元,今年比去年增加近萬億元。這是今年疫情對基層財政造成明顯沖擊背景下,保基層運轉的必要選擇。


  全國財政收入下降5.3%


  根據報告,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0270億元,下降5.3%。這是今年財政收入降幅的首次明確。此前財政部部長劉昆透露,預計2020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將低于上年。


  其原因毫無疑問是新冠肺炎疫情對財政收入增長帶來的巨大沖擊?!秷蟾妗贩治龇Q,當前,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yè)鏈供應鏈循環(huán)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yè)壓力顯著加大,企業(yè)特別是民營企業(yè)、中小微企業(yè)困難凸顯,財政收支矛盾加劇,財政運行壓力增加。


  從截至目前的數據來看,今年1至4月財政收入下降14.5%,其中1月下降3.9%,2月下降21.4%,3月下降26.1%,4月下降15%,降幅在一季度逐月擴大后出現縮小態(tài)勢。


  《報告》預測:預計今年后幾個月,隨著生產生活秩序恢復,財政收入開始企穩(wěn)回升,但仍有較大不確定性。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二季度可能維持負增長,下半年可能出現恢復增長并回補部分上半年減收。


  與收入減少形成對比,今年的財政支出卻有增無減。根據《報告》,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7850億元,增長3.8%。


  從財政支出看,統(tǒng)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全力保障完成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財政支出仍要保持一定強度,特別是各級財政為疫情防控投入大量資金,落實“六?!比蝿铡嵤p稅降費也需要財力支撐,一些地區(qū)因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需對基金予以必要財政補助。


  重點支出方向圍繞“六?!?/strong>


  支出層面,從中央層面來看,中央本級支出35035億元,下降0.2%。其中細分項目有升有降: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721.76億元,下降13.3%;外交支出543.05億元,下降11.8%;國防支出12680.05億元,增長6.6%;公共安全支出1832.72億元,增長0.7%;教育支出1699.09億元,下降7.5%(加上地方支出后,全國教育支出增長5.4%);科學技術支出3196.51億元,下降9.1%(加上地方支出后,全國科學技術支出增長3.1%);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216.18億元,增長1%;債務付息支出5399.43億元,增長18.2%。


  總的來說,今年全國財政支出的重點方向緊緊圍繞中央此前提出的“六保”目標,即保居民就業(yè)、?;久裆⒈J袌鲋黧w、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yè)鏈供應鏈穩(wěn)定、?;鶎舆\轉。


  如就業(yè)方面,《報告》提出中央財政安排就業(yè)補助資金539億元,用好從失業(yè)保險基金結余中提取的超過1000億元職業(yè)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以及工業(yè)企業(yè)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促進地方落實各項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政策。突出支持做好高校畢業(yè)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就業(yè)工作,多渠道促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


  民生方面,根據《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基本民生支出要只增不減,重點領域支出要切實保障。如健康方面,《報告》提出要堅決落實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要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突出可持續(xù)、保底線,促進人民健康和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提高。


  民生兜底工作是《報告》的一個重點,提出要把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等基本民生支出放在優(yōu)先保障的重要位置,中央財政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安排1484億元,支持各地做好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yǎng)、臨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


  特別還提到要擴大低保保障范圍,對城鄉(xiāng)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城鎮(zhèn)失業(yè)和返鄉(xiāng)人員納入低保等救助范圍。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階段性加大價格臨時補貼力度,努力降低物價上漲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影響。


  保市場主體方面,預計全年為市場主體新增減負將超過2.5萬億元。包括強化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重點減輕中小微企業(yè)、個體工商戶和困難行業(yè)企業(yè)稅費負擔。前期出臺的6月前到期的主要減稅降費政策,執(zhí)行期限延長到今年年底,支持市場主體紓困發(fā)展,努力穩(wěn)企業(yè)保就業(yè)。


  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報告》提出要強化耕地保護與農田水利建設,支持新建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4000萬畝。深入推進大豆振興計劃,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加生產者補貼機制。支持保障國內糧食供應和市場穩(wěn)定。


  明確抗疫特別國債用途


  擴大投資同樣是今年財政資金使用方向的重點。《報告》提出,中央財政發(fā)行10000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全部轉給地方主要用于公共衛(wèi)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


  這是財政部首次正式明確萬億元特別國債的使用途徑。


  此前,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今年財政赤字規(guī)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fā)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業(yè)、?;久裆?、保市場主體。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將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提高專項債券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000億元。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


  財政部在《報告》中補充,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將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統(tǒng)籌考慮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水平和項目準備情況進行合理分配,主要用于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點領域、重大戰(zhàn)略項目,帶動民間投資,有效支持補短板、惠民生、促消費、擴內需。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要增加國家鐵路建設資本金1000億元。財政部也明確了資金使用方向:中央財政向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注資500億元,支持發(fā)行500億元鐵路建設債券用作資本金,加大沿海干線高鐵、城際鐵路和沿江高鐵項目建設力度。


  增加轉移支付保基層運轉


  財政減收重壓下,?;鶎舆\轉成為今年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據《報告》,2020年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83915億元,增長12.8%。而2019年這一數字是,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74415.1億元,增長7.5%。今年比去年轉移支付增加9499.9億元。


  今年的轉移支付中,一般性轉移支付(不含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增長7.5%,高出中央本級支出7.7個百分點,重點向革命老區(qū)、民族地區(qū)、邊疆地區(qū)、貧困地區(qū)以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qū)傾斜,支持地方尤其是困難地區(qū)正常運轉。


  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均衡性轉移支付安排17192億元,增長10%;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安排2979億元,增長10%;老少邊窮地區(qū)轉移支付安排2796.1億元,增長12.4%。


  此外,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中新增設立了“特殊轉移支付”,共6050億元,作為一次性財力安排,用于支持地方落實“六?!比蝿?,重點用于保基本民生、?;鶎舆\轉、公共衛(wèi)生體系建設、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以及應對下半年不確定因素等。


  財政部還在《報告》中明確,要積極創(chuàng)新財政資金分配方式,最大限度下沉財力,確保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這一點也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再三強調的。在5月28日的全國人大記者會上,李克強表示,這次政策資金強調要直達基層、直達企業(yè)、直達民生。新增的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全部轉給地方,省里也只是“過路財神”,要直達基層。


  李克強說,“決不允許做假賬,也決不允許偷梁換柱。我們會瞪大眼睛盯著,也歡迎社會監(jiān)督。”


  5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第二天,李克強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再次強調,“要確保資金盡快及時到達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誰在里面玩花樣、作假賬、偷梁換柱,發(fā)現一起查處一起,嚴懲不貸!”


  轉自:澎湃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