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上半年虧損超千億 12家航空公司資不抵債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7-12





  “受疫情反復沖擊,上半年民航運輸生產跌入低谷,日航班量最低時只有2967班,僅為2019年同期17.8%,整體虧損達1089億元?!?/p>


  這是剛剛舉行的全國民航年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新任民航局局長宋志勇透露的最新數據。


  宋志勇指出,疫情前民航業(yè)連續(xù)11年盈利,2019年利潤總額達549億元,而疫情以來累計虧損近3000億元?!敖衲晟习肽晏潛p超過了2020、2021全年的虧損額,截至目前,航空公司資產負債率達82.2%,較疫情前上升11.9個百分點,12家航空公司資產負債率超過100%?!?/p>


  上半年虧損為何加重


  上半年的巨額虧損,與收入的下降與成本的激增有關。


  數據顯示,疫情前的2018、2019年,國內民航業(yè)的營業(yè)收入均突破1萬億元,而今年上半年的營業(yè)收入只有3072億元,比疫情前下降41.8%。


  來自民航年中會上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行業(yè)完成運輸總周轉量293.4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1.18億人次、貨郵運輸量307.7萬噸,日保障航班量約8000架次,只有2019年同期的46.7%、36.7%、87.5%、50%。


  上半年飛機日利用率只有4.4小時,較疫情前下降4.9小時,全行業(yè)共有615架飛機停場封存,占全行業(yè)機隊規(guī)模15.2%。


  收入銳減的同時,成本端的壓力則在不斷增加。


  宋志勇透露,受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影響,燃油成本較去年同期增加222億元,預計全年可能增加860億元;受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影響,匯兌損失較去年同期增加167億元;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下,防疫物資消耗也成為企業(yè)的剛性成本,進一步加劇了企業(yè)經營困難。


  “為此,民航局協調有關部門出臺助企紓困政策,今年新爭取的金融、財政、稅費等紓困政策,預計將幫助企業(yè)降低虧損近100億元,各項政策有力支撐民航企業(yè)度過最困難階段,”宋志勇進一步指出,當前,行業(yè)恢復發(fā)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航班量自4月觸底反彈,6月24日單日航班量恢復突破1萬班,6月29日單日旅客運輸量突破100萬人次。


  下半年恢復靠什么


  對于已經進入的下半年,宋志勇稱還是要努力促進行業(yè)恢復發(fā)展,其中重點提到了努力推動國際航空市場恢復和發(fā)展。


  來自民航年中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國際航線數量依然受限,國際航空客運市場持續(xù)低迷,國內、國際旅客運輸量的比例從疫情前的8:1變?yōu)楝F在的202:1.由于嚴格實施國際航班熔斷政策,今年上半年被熔斷的國際航班高達990班。


  而在下半年,宋志勇稱仍要嚴格執(zhí)行熔斷政策,但也會科學優(yōu)化調整防控標準。包括“動態(tài)跟蹤熔斷航班確診旅客統(tǒng)計時間調整后輸入確診旅客情況,做好風險監(jiān)測預警。持續(xù)優(yōu)化熔斷措施,降低對正常國際往來影響。因時因勢動態(tài)優(yōu)化機組隔離、個人防護、核酸檢測、駐外管理等措施,進一步提升防控措施科學性、精準性?!?/p>


  此外,還將“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部署和國際客運航班階段性增班安排方案,制定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下口岸機場接收國際航班辦法,綜合考慮地方接收保障能力和疫情傳播風險,加快推進國際航空客運市場恢復?!?/p>


  值得注意的是,六月以來,多家國內航司發(fā)布了新增或恢復多條國際航線的計劃,其中不少航線都突破了“五個一”政策的限制。


  而剛剛到來的暑運也將是國內航司減虧的好機會。按照以往的慣例,暑運和春運是國內航司最賺錢的兩個時段。


  在此之前,不少航司都表達了對暑運市場較高的預期。其中吉祥航空表示部分熱門航線客座率已超8成,預計7月中旬,吉祥航空在全市場投放運力將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成左右;廈航也預計,今年暑運航班量將基本恢復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多地出現的疫情反復,也開始降低行業(yè)對于暑運市場恢復的信心。就在去年同期,暑運旺季就因為南京本土疫情暴發(fā)后蔓延大半個中國而提前結束。


  “根據目前的態(tài)勢,實現今年生產目標極為困難,”宋志勇在會上指出,“十四五”民航發(fā)展規(guī)劃確定的2年恢復期可能會被拉長。


  轉自:第一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