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月1日起,我國將調整包括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在內的780多種進口商品稅率。關稅下調,能否讓“高燒不退”的洋奶粉價格降溫?
關稅下調難促洋奶粉降價
財政部日前通知,從2013年1月1日起,我國將對780余種進口商品實施低于最惠國稅率的年度進口暫定稅率。
按照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fā)布的進口商品暫定稅率表,特殊配方進口嬰幼兒奶粉稅號為21069090,含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和氨基酸配方特殊嬰幼兒奶粉三類。上述品種進口奶粉稅率從20%降至5%,較最惠國稅率降幅達75%。
經歷近年屢次上調售價,不少洋奶粉價格長期在“高位運行”。消息一出,消費者普遍關注,進口奶粉能否因關稅調整而降價。
記者在上海多家超市和賣場看到,洋奶粉價格依然堅挺。在匯金百貨等超市,900克裝惠氏啟賦一階段奶粉售價408元,900克裝雅培菁智一階段奶粉售價470元。
海關數(shù)據顯示,2012年1月至10月,上海海關關區(qū)累計進口乳制品31.8萬噸,同比增長43.8%,進口均價為每噸3725.9美元,同比下跌8.1%。洋奶粉進口量增價跌,終端卻輪番漲價,部分奶粉更是從過去的“半年一漲”變?yōu)椤耙患疽粷q”,讓育兒壓力陡增。
上海奶業(yè)行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曹明是認為,關稅下調對奶粉價格的影響取決于兩個因素。其一,此次調整關稅前,一些國家已經享有了最惠國待遇,本次調價主要影響的是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其二,此次調價的只是特殊配方奶粉,市場份額不大?!瓣P鍵在于,如果缺乏競爭,一些強勢奶粉品牌又形成了價格聯(lián)盟,價格就會長期保持高位”。
瘋漲的“奶粉錢”很難撼動
數(shù)據顯示,外資品牌在我國嬰幼兒奶粉高端市場份額超過80%。面對外資獨大、國產奶粉信任缺失等種種矛盾,洋奶粉的堅挺價格很難撼動。
根據產品目錄,惠氏、雅培、多美滋、雀巢、可瑞康等奶粉品牌旗下均有特殊配方奶粉。不過,AC尼爾森調研顯示,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僅占整個奶粉市場銷量的0.25%。依靠部分品種關稅下調,恐難撼動洋奶粉價格整體的洶洶漲勢。
專家指出,洋奶粉頻頻漲價源于其對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面對品牌溢價和高額利潤,洋奶粉往往借各種名目“想漲就漲”,成本論、配方升級論頻頻出現(xiàn);2012年,甚至有知名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yè)聲稱,“減量不減價”是為了騰出空間讓消費者放勺子。出于對本土品牌的信心缺失,消費者不得不將洋奶粉作為選擇。
商務部商務預報系統(tǒng)顯示,截至2012年12月21日,全國國外品牌嬰幼兒奶粉零售均價為200.71元/公斤,相應國產品牌零售均價為153.79元/公斤。相對于兩年間調價一次的國產品牌,按照公布最高漲幅計算,洋奶粉最高漲幅累計已超過60%。
對于“成本漲價論”,曹明是認為,與國內相比,國外乳業(yè)飼養(yǎng)成本可能更低。法、德等國的乳業(yè)生產率比我們高,成本理應更低。
據國際牧場聯(lián)盟報價,以美元結算,2012年11月全球原奶均價約合2.50元/千克,環(huán)比基本持平。而原奶飼養(yǎng)總成本同期環(huán)比已降低2.3%,用于畜禽飼料的大豆粉均價下跌5.6%。
不僅如此,伴隨匯率、關稅調整,國內進口成本逐年降低。
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稅務教研組組長汪蔚青認為,由于洋奶粉成為國內多數(shù)人的選擇,廠商沒必要將關稅下調“利好”讓給消費者。關稅調整有助降低部分奶粉品種進口的成本,部分經銷商因此受益。
國字號需要邁過“信任關”
一方面是洋奶粉上演連環(huán)調價戲碼,一方面卻是國產奶粉想要奪回市場顯得舉步維艱。專家認為,這是整個國產乳品行業(yè)在為前些年的信任透支“買單”,只要國產品牌潛心做好產品,提升奶源質量,終將重獲消費者的青睞。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研究員宋亮認為,關稅下調后,更多國外品牌奶粉將進入我國市場。面對市場競爭和消費信心的雙重挑戰(zhàn),國產乳業(yè)要增加奶源地的投入,降低因規(guī)?;蛔愣咂蟮脑坛杀?。有關部門也可短期適當加以補貼,并強化飼料、運輸環(huán)節(jié)的品質管理。
曹明是認為,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監(jiān)管部門需要清理、完善相關標準,改變“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的傳統(tǒng)模式。企業(yè)應理性、虛心地接受消費者的監(jiān)督,提高乳品生產和質檢過程的透明度,通過提升自身的質量贏得消費者的選擇?!捌鋵嵪M者也不必迷信洋奶粉尤其是完全進口的奶粉,由于飲食習慣不同,部分代購的奶粉并不一定符合我國標準?!?/p>
2012年,曾有多款洋奶粉由于被檢出不合格,被我國出入境部門銷毀。而且,由于飲食結構不同,一些國家的奶粉碘含量不達標,也曾被我國香港地區(qū)相關監(jiān)管部門“點名”召回。
來源:新華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