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級計算機亟需走出“大而不強”困局


作者:中國廣播網    時間:2012-10-25





在近幾年的國際超級計算機的排行榜上,經常能夠看到中國研制的超級計算機名列前茅,美國、日本和中國,在超高速計算機領域已經形成三強競爭的局面。

  但是在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大連大學承辦的中國計算機大會——“高性能計算機”論壇上,來自國內超級計算機一線的研發(fā)人員卻表示,中國超級計算機的核心元件大都依靠進口,某些軟件也被國外限制出口,亟需擺脫“大而不強”的局面。

  所謂超級計算機,是指能夠計算普通PC機和服務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復雜課題”的計算機。如果把普通電腦的運算速度比做走路的話,那么超級計算機就達到了“火箭”的速度。人們可以通過超級計算機,來模擬和解釋以前無法通過實驗來驗證的自然現象,并且在國防、氣象、電信、飛機制造等領域應用廣泛。

  國際超級計算機組織最新公布的2012年全球超級計算機500 強排名中,美國IBM公司研制的“紅杉”巨型機奪得全球最快計算機寶座,日本富士通研發(fā)的“京”型巨型機位居亞軍,中國的“天河一號”和“星云”號超級計算機分別排名第5和第10。而在2010年排名中,中國的超級計算機還曾經問鼎冠軍。

  盡管排名靠前,但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志敏看來,繁榮的表象之下,卻不能忽視中國超級計算機還存在著一些“硬傷”。

  唐志敏:如果只是從排名看得話中國在世界也是前沿行列,主要是美國、日本和中國這幾家,但從實際的技術來看,中國在這三家里面還是最落后的。因為用的技術都還是國外的。

  記者:這個技術是說硬件么?

  唐志敏:硬件。比如CPU,絕大部分廠家用的都是國外進口的CPU芯片,而不是自己研制的,但是美國肯定用自己的,日本也是用自己的。其他的除了CPU之外,還有存儲器、互聯設備等更多的也是用國外的東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雖然集成了一個性能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的機器,但是里頭的很多部件都不是我們原創(chuàng)的。

  相比硬件的落后,另一個尷尬是,中國的超級計算機在科研和產業(yè)應用方面的滯后,甚至可以說是,造出了性能超前的機器,但是卻名沒有物盡其用。

  唐志敏:美國和日本研制超高性能的計算機,基本上是從應用的需求出發(fā),比如日本造的最好的一臺機器,名字叫“地球模擬器”,做這個機器就是為了模擬整個地球的氣候變化。但是我們真正能夠使用大量這種計算的應用數量要少一些,國防方面有需求,但是其他領域,民用和自然科學相關的研究方面,應用需求沒有國外那么強勁。比如我們搞一個一萬個CPU的超級計算機,平時在用的時候很少有一個軟件能夠把一萬個CPU都用起來,如果大部分情況是這樣的話,那我們造十個1000個CPU的機器,成本會低很多。所以我們的應用實際上是滯后于硬件本身的。這實際上也跟我們基礎研究的水平不高有關系。

  飛機設計中的空氣動力學試驗、汽車設計中的碰撞試驗,以及石油勘探、地震數據分析等領域,超級計算機都能夠大顯身手,但這些應用需要一個前提——就是要給超級計算機配套相應的軟件來運行計算。

  我國高效能服務器和存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恩東介紹,目前我國超級計算機上運行的大型軟件基本靠進口,一些尖端的領域,經常會被國外“卡脖子”,這是今后我國超級計算機發(fā)展的一大挑戰(zhàn)。

  王恩東:我們這幾年高性能計算機發(fā)展上,機器的建設很快,但是在應用軟件上,我們落后的要比機器本身大得多。我們現在能夠用幾千個“核”的應用軟件都非常少,絕大部分的軟件還是靠進口,還有一些大型的、支持“核”數比較多的軟件,國外是禁止向我們出口的。

  在計算機領域流行著一條“摩爾定律”,就是每18個月,集成芯片上的晶體管數目和運算性能將會提高一倍。但目前,“摩爾定律”已經達到極限,集成芯片的能耗越來越高,超級計算機研發(fā)和工藝成本也在呈幾何級上漲,這成為制約全球超級計算機發(fā)展的一大瓶頸。

  目前,我國超級計算機的研發(fā)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投入,產業(yè)鏈條沒有形成,商業(yè)價值有待開發(fā),在這個大背景下,政府的投入還能維持多久,成為業(yè)界擔心的問題。因此王恩東呼吁,全國的超級計算機研發(fā)單位今后要多走聯合發(fā)展之路。

  王恩東:這個聯合是從研制單位到應用單位的聯合,要既有橫向的聯合,也有縱向的聯合,因為這種聯合才能夠真正的面向用戶的需求,進行系統(tǒng)和軟件的設計。(記者王浩)

來源:中國廣播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