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超常規(guī)地推出新車型,已經破壞了企業(yè)的產品生命周期,這也是消費者持幣待購的一個重要原因。
已步入尾聲的2015中國車市,新車上市的步伐未減?!笆弧奔倨谶^后至今,已有40多款新車和改款車型密集上市,平均幾乎是一天一款新車的節(jié)奏。其中重頭戲莫過于剛閉幕的廣州車展了,又有一大波新車來襲,預計今年又將是新車上市率頗高的一年。
有驚喜亦有吐槽
應該承認,上市的有些車型確實帶來了驚喜。如豐田品牌帶來的卡羅拉雙擎和雷凌雙擎、廣菲克Jeep品牌國產后的首款車型自由光、路虎的第二款國產車型發(fā)現神行、寶馬換代后的旗艦車型新7系等。這些車型既是企業(yè)角逐市場的重要力量,又滿足了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充分體現出新車的價值。
然而,平心而論,眼下上市車型中真正有價值的新車并不多。注意到在這一波新車狂潮中,很多份量不夠重的車型夾雜其中。這些車型大多是換代或小改款車型,缺少亮點和新意,卻被企業(yè)用“全新”二字包裝后投入市場,頗有點“濫竽充數”?!皣鴥溶囀杏悬c發(fā)癲了,新車看得我眼花繚亂了,都快記不清車名了。”消費者黃先生表示。
事實上,為了盡快從銷售低迷中走出來,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家再次使出了新車上市這一“殺手锏”。選擇這個時間段上市新車,都有布局“金九銀十”的意圖,以期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達到搶占市場先機的目的。市場規(guī)律顯示,從新車上市到正式銷售,經過兩個月的預熱和過渡,正好可以為年末打下堅實的市場基礎。于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充斥著整個車市……
新車看上去很美,然而,新車輪番“上陣”,消費者并不“領情”;筆者在滬上車市了解到,盡管新車排隊上市,但銷售不暢的尷尬依然存在。不少新車型號稱在外觀、內飾、配置及動力等方面有了新的提升,但是消費者不都買賬。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眾多的新車似乎極大的豐富了市場,但是一款產品還沒有熟悉就新出來了更多的產品,帶來更多的陌生名詞。有消費者就表示對目前的新車潮“看不懂”。在不少消費者看來,車市中所謂的新車很大一部分是掛羊頭賣狗肉,是典型的“偽新車”。
“嚴格地說,類似于增加配置的小改款車型,根本算不上新車,就算是改變發(fā)動機排量而車型不變的也不能稱之為新車?!睒I(yè)內某資深人士如是說。
亂花漸欲迷人眼
中國汽車工業(yè)自主開發(fā)已經不是一個新問題了。在過去20多年中,這個話題被提得最多、最尖銳。在政府部門、學術界、行業(yè)內部也討論得最激烈、最集中。有意思的是,前面提到的那種“中國式新產品”不斷問世。這個數字是汽車工業(yè)發(fā)達國家也難以達到的。開發(fā)新車的速度是“世界第一”,開發(fā)技術和能力卻難以恭維。面對強烈的反差,不禁會想,這是否也是浮夸?
從另一個角度,值得一提的是,企業(yè)超常規(guī)地推出新車型,已經破壞了企業(yè)的產品生命周期,這也是消費者持幣待購的一個重要原因。一般情況下,一個新車型在推出后,4~5年的時間內,市場表現應該屬穩(wěn)定階段。但是,在中國市場上,卻看到一個新車型推出后不到半年就開始滯銷,不到一年就降兩次價格的奇特景象。
另外,環(huán)顧如今的車市,新車鋪天蓋地,只能用“亂花漸欲迷人眼”來形容。然而物極必反,中國新車的頻頻上市反而引起了消費者的審美疲勞而連連失寵。不斷有新車推出,對消費者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消費者的選擇余地大了,可同時,新車太多也讓消費者無從選擇,時間長了,容易產生“新車疲勞癥”。此外,企業(yè)超常規(guī)地推出新車型,往往容易顧此失彼,難怪一位業(yè)內資深專家說:“蘿卜快了不洗泥,新車推出的頻率太快,免不了魚龍混雜,這對于汽車產業(yè)或消費者來說,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對于這種盲目追求新產品的問題,一些汽車企業(yè)顯然已意識到了,認為新產品投放的數量不是追求的方向。但同樣也有一些汽車企業(yè)在分析業(yè)績不佳原因時,將之歸結為“新產品投放不快、不夠。”掀起“新車上市潮”主要目的固然是為了提升銷量。然而,這些變了味的新車想要在現有市場環(huán)境下取得成績談何容易。
近年以來,汽車市場轉入低速增長,企業(yè)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具體到產品競爭上,各細分市場的競爭格局發(fā)生了變化。如??怂?、帕薩特、速騰、科魯茲等車型的銷量有所下滑,而卡羅拉、帝豪、POLO等車型的銷量逆勢增長。從變化中可以看出,產品特點不突出,主要靠價格拼市場的車型競爭力逐漸下降;而在某些產品特性上具有獨特吸引力的車型依然能夠打動消費者,銷量保持穩(wěn)定增長。這足以說明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性,或許會使一些企業(yè)改變或調整自身的產品策略。業(yè)內有識之士表示,車企應逐步擺脫靠數量和種類占領市場的產品思路,更加追求單車的影響力和利潤,靠差異化的產品策略來贏得市場。
來源:中國工業(yè)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