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熱”給球鞋產業(yè)帶來的潛在危害不容忽視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9-16





  “鞋子一面墻,堪比一套房”,這是當下人們對炒鞋一族的調侃,近幾年來從鞋用來穿到“鞋穿不炒”,炒鞋市場已經為人所熟知,炒鞋也成為了一些年輕人發(fā)家致富的新途徑。目前“炒鞋圈”已經形成了從產品發(fā)售、囤貨炒作、鑒定再到轉售較為完整的產業(yè)鏈。


  據了解,近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個熱門款的成交總額突破4.5億元,超過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


  一雙鞋價格增長有多快?增長后的價格又有多貴?根據潮流單品交易平臺毒APP數據顯示,5月最熱賣的幾款鞋市場交易價格與發(fā)售價格相比,漲幅均在100%以上,個別球鞋甚至漲幅達430%。某品牌一雙紅白相間的球鞋在2017年售價為1500元,最近轉手價上漲到7萬元;另一雙球鞋從2000多元漲到3萬元只用了一周的時間。


  網名為馬里奧的知名球鞋博主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炒鞋其實是正?,F(xiàn)象。一開始球鞋文化在國內沒有普及,炒鞋本身也沒有太多利益。比如買家通過抽簽買到一雙并沒有那么喜歡的鞋,就通過賣了賺錢再去買一雙自己喜歡的鞋。但是現(xiàn)在球鞋文化慢慢普及開來,一些非球鞋愛好者包括炒虛擬貨幣或炒股人士發(fā)現(xiàn)有利可圖,于是涌入球鞋市場導致了現(xiàn)在這種亂象。


  炒鞋門檻較低、流量集中,很容易成為年輕人嘗鮮的投資方式,但“炒鞋熱”給球鞋產業(yè)帶來的潛在危害不容忽視。


  饑餓營銷導致天價球鞋


  這些鞋子為何能炒出如此“天價”?


  據《2018線上運動消費趨勢大數據報告》和《2018潮流人群運動鞋消費趨勢報告》的數據表示,從2016至2018年,運動鞋銷售額持續(xù)走高,年增速達到18%。從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95后”消費者占比26.6%,超越“90后”的23.4%,成為消費能力最強的一代人。此外,“85后”占比17.5%、“80后”占比11.2%,同樣是運動鞋的消費主體,球鞋的消費人群一直在增長。


  馬里奧表示,一方面是物以稀為貴,饑餓營銷導致球鞋價格上漲。另一方面球鞋文化在國內剛剛起步,底蘊不深,導致一些人產生跟風思維,認為球鞋價值越高,被認同感越強,慢慢導致球鞋越來越貴。


  “球鞋文化屬于外來文化,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舶來品”,其他國家是先有的文化基礎才去發(fā)展一些衍生品,但在我國球鞋文化一時間迅速普及,文化并沒有深厚的基礎,就易形成“跟風”思維。”馬里奧說道。


  已經炒鞋幾年的林先生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鞋子是限量銷售的,若想買先要參與抽簽,但是這個簽先到先得,以前自己每周都會去當地幾個固定門店排長隊,抽到簽后等于有了一張球鞋票,這張票現(xiàn)場就可以轉手,根據各個尺碼、型號溢價不同,少則幾百多則上萬。


  事實上,這樣的炒鞋人士大有人在,每每到了球鞋發(fā)售日就“傾巢而出”,他們再次賣出大約可賺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如果遇到數量更為稀少的限量版發(fā)售,一款鞋的利潤可達上萬元。后來各品牌采用了“身份證+信用卡”、網上搖號等一系列實名制方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這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


  “炒鞋就是炒錢,看見早期進入炒鞋產業(yè)的人賺到了錢,就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涌入,逐漸在炒鞋圈的“控制下”,球鞋市場開始混亂。把一雙原本幾百的鞋子炒到了幾千甚至上萬,導致很多喜歡鞋子的人望而卻步,而受傷的就是那些真正喜歡鞋子的人。”林先生說道。


  電商交易出現(xiàn)惡意鎖單


  隨著炒鞋市場逐漸火熱,一些鞋類電商應運而生,和傳統(tǒng)電商自營發(fā)貨的商業(yè)模式不同,球鞋交易平臺的商業(yè)模式有兩種,第一種是轉賣模式,第三方賣家將鞋的發(fā)售消息發(fā)布到App,當有買家愿意支付時,賣家將鞋寄到平臺,平臺負責鑒定球鞋的品質和真?zhèn)稳缓笤侔l(fā)送給買家,并收取5%-10%不等的手續(xù)費;第二種是閃購模式,賣家提前將球鞋交給平臺鑒定并寄存,買家購買時可以從倉庫直接發(fā)貨,平臺同樣在其中獲取了手續(xù)費。


  根據毒App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4款主流鑒定電商App在25歲及以下用戶中的整體滲透率達11.3%,較去年同期增長超3倍。目前國內專注鞋制品的電商交易平臺除了毒App,還有nice、斗牛、get等等。這些定位為“潮牌鑒定平臺”的電商于近年來快速發(fā)展,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投資以及商家的關注。


  事實上,不少人在“云”買鞋上吃虧,平臺交易過程包含大量惡意鎖單。所謂鎖單,就是利用多部手機同時下單購買一款鞋但并不支付的行為。此舉會導致該款鞋的數量急劇減少,賣家便利用這個“時間差”進行抬價或者壓價。


  所謂“云買鞋”指的是賣方和買方并不是以鞋子為實體進行交易,鞋子在其中是虛擬商品。以nice平臺的擔保預售為例,通過將賣家的鞋寄存在平臺的倉庫里,買家可以快速轉手,讓下一個買家接盤。在平臺上,用戶能直觀地看到不同時段產生的交易額和數量。


  NiceApp董事長周首表示,鞋屬于消耗品,愛好者集聚才形成了球鞋文化。當供小于求時,球鞋的價格就會上升,溢價在一定范圍內均是正常的市場行為,而當前惡意炒作行為破壞了行業(yè)的公平,也讓一些真正的球鞋愛好者和收藏者買不到鞋。


  “鞋穿不炒”回歸理性消費


  今年7月,某球鞋電商平臺率先提出“鞋穿不炒”議題,并發(fā)布了反對炒鞋的倡議書。強調球鞋是廣大消費者體驗潮流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廣大用戶、潮人和交易者應該理性消費,尊重球鞋文化、遠離炒賣行為,共創(chuàng)良性的潮流消費市場環(huán)境。


  “我覺得大家不要把球鞋當成一個攀比的東西,不要跟風買鞋。因為現(xiàn)在資本家進入鞋市壟斷市場,并且坐地起價,如果消費者不理性消費就會縱容這些資本家的資本運作,消費者一定要理性一點,千萬不要沖動消費。”馬里奧坦言。


  毒App對外溝通主管昭陽公開表示,毒App正在通過升級優(yōu)化平臺治理措施、完善平臺賠付機制等杜絕炒鞋行為,保障買賣雙方權益。我們也呼吁國內外同行業(yè)一起努力優(yōu)化潮流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事實上,9月炒鞋迎來些許降溫,但電商交易平臺依舊面臨嚴的挑戰(zhàn)。7、8月的“炒鞋熱”吸引大量投機者入局,一到9月大量熱款鞋高開低走甚至暴跌,反映出線上球鞋交易市場的跟風性和盲目性。


  在馬里奧看來,國內球鞋市場還需要時間,時間越長,人們跟風的思維會慢慢變淡。“到那時就會真正地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不會再去攀比,只有回歸到潮流文化的初心,打造良性的產業(yè)生態(tài)鏈,潮流經濟才有可能進一步繁榮,球鞋市場也能越來越好。”


  炒鞋的核心是人,扭轉觀念必不可少。消費者酷愛球鞋并非壞事,愿意出溢價購買心儀的球鞋也是個人選擇,但在球鞋消費和交易中還是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投機。“鞋穿不炒”不應該只是一家的倡議和行動,唯有構建理性的球鞋市場和交易環(huán)境,才能對球鞋市場的良性發(fā)展大有裨益。(記者 馬睿琪)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