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
港珠澳大橋——這座全長55公里、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歷經6年籌備、9年施工,數萬名建設者披荊斬棘,創(chuàng)造了世界橋梁史上的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chuàng)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體現了勇創(chuàng)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
自2018年10月建成通車以來,這座連接粵港澳三地的大橋不斷刷新車流量客流量紀錄,日益成為大灣區(qū)人員和貨物往來的大動脈,成為“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40余載終圓夢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誕生
伶仃洋上,煙波浩渺、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橋如同一條巨龍飛騰在湛藍的大海之上。
40多年前,一位香港有識之士提出建設一座跨海大橋連接香港、澳門和廣東的設想,但彼時財力有限,橋梁建造技術落后。改革開放以波瀾壯闊之勢,給中國帶來滄桑巨變。隨著國家綜合實力提升和工程技術進步,夢想終于照進現實。
經過粵港澳三地多輪協(xié)商討論,2003年,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xié)調小組成立,大橋正式開始籌備建設。這也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團隊踏遍十幾個國家的跨海工程現場,反復論證修改幾百本設計研究方案?!睍r任前期工作協(xié)調小組辦公室技術負責人、此后擔任大橋總工程師的蘇權科這樣回憶起當時的場景。
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橋開工建設。建設團隊面對復雜惡劣的海洋條件,攻克一個個世界橋隧建造史上的難題,2017年7月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2018年10月,大橋正式通車運營。
港珠澳大橋在設計理念、建造技術、施工組織、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標志著我國隧島橋設計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6年來,港珠澳大橋已成為粵港澳三地融合的超級“連接器”。一幅世界級灣區(qū)的壯美畫卷,在大橋的見證下徐徐展開。
“軟聯(lián)通”升級 支撐粵港澳融合樞紐
“交通好方便,又免收高速費,趁假期帶家人‘北上’感受下國慶氛圍。”香港居民陳志豪10月5日一早便駕駛單牌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入境,去珠海游玩。
港珠澳大橋的開通,讓香港到珠海、澳門的車程從3個小時縮短至約45分鐘。特別是2023年,隨著“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港澳單牌車可經港珠澳大橋往來廣東,港珠澳“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人員達63萬人次、車輛13.7萬余輛次,較去年分別同比增長46.8%、63.3%。10月5日港珠澳大橋雙向車流量達2.12萬輛次,創(chuàng)單日新高。
今年以來,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客流總量超過2000萬人次,同比增長達86%,超過去年全年總量。這也是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以來,年客流量首次突破2000萬人次大關。
如果說港珠澳大橋為三地聯(lián)通提供了一流的硬件,愈加便捷的通關環(huán)境、不斷緊密規(guī)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則成為三地不斷升級迭代的軟件。
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站建成并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查驗新模式,有效提升通關效率。此外,還建立與口岸簽證機構互聯(lián)互通機制,為旅客提供“咨詢+采集+通關”一站式服務。
陸??諈f(xié)同 打造大灣區(qū)經貿新通道
隨著通關政策不斷優(yōu)化、通關便利水平不斷提高、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港珠澳大橋已成為大灣區(qū)的經貿新通道和物流大動脈。
“此前我們一直通過深圳文錦渡口岸向香港供應鮮活海產品,一趟下來要耗費六七個小時。水產品長途運輸不但影響鮮活度,也容易帶來高損耗?!敝楹J泻m邓a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翁錫鵬說,“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后,僅用一個小時左右就能把產品運輸到香港,不僅鮮活海產品存活率大幅提升,運輸費用也節(jié)省近一半?!?/p>
近年來,珠海圍繞大橋人工島及延長線,布局了粵港澳物流園、空港國際智慧物流園,高欄港綜合保稅區(qū)等重要平臺,推動港珠澳跨境商貿全球中心倉、嘉里物流中心、順圓物流園等一批高水平的物流項目建成使用。今年底還將建成珠海機場的國際貨運口岸。
如今,每天約70萬個包裹從港珠澳大橋進出,通達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實現了“香港當日達、澳門一小時到達”。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以來,粵港澳大灣區(qū)經濟總量從2018年的10.8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超14萬億元,綜合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
700多年前,面對茫茫伶仃洋,文天祥曾喟嘆:“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比缃?,從港珠澳大橋西側的珠海情侶路眺望,橫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橋如長虹臥波,大灣區(qū)正朝著“新發(fā)展格局的戰(zhàn)略支點、高質量發(fā)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建設目標邁進。(記者 王浩明)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