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豆角是東北特色鐵鍋燉必不可少的食材;是在外的黑龍江人心心念念“鄉(xiāng)愁”的味道;是東北人兒時味蕾的記憶;是黑龍江最具地方特色的優(yōu)質農產品之一。隨著東北飲食文化逐漸被全國食客所認可,油豆角已經進入大眾的視野,市場需求量也漸漸增大。
在今年7月東北(蘭西)油豆角產業(yè)發(fā)展大會上,黑龍江大學以馮國軍研究員為帶頭人的團隊,選育出黑大“冠”系列東北油豆角新品種24個,已推廣到全國各地,成為黑龍江省蔬菜產業(yè)的一個重要品牌。近日,記者走進黑龍江“冠”系列豆角繁育基地,探秘一株豆角如何利用科技成果轉化成為一顆“金豆子”?
“冠”系列油豆角的由來?精益育種專注造“芯”
走進黑龍江大學現代農業(y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學院的繁育基地,映入眼簾的是大片農田上種著各種各樣的油豆角,和一棟棟溫室大棚。記者來到其中一棟溫室,50多壟豆角形態(tài)各異,“這里是我們的新品種選育研發(fā)基地。剛種一個月,一共100多個新配制的雜交組合?!焙邶埥髮W現代農業(y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學院書記、二級研究員馮國軍向記者介紹,“從品質、豐產、抗病、株型等多方面進行選擇,我們從中選育表現最佳的株系,經過5~6代,就可以選育出新的品種了。”
“這個是玉冠,這個是綠冠,這個是霞冠……早年前培育的種子多以‘冠’字命名,如黃冠、豐冠、吉冠、巨冠、黃冠等。說到油豆角的名字,這應該是第二次改名字了。”馮國軍說,以前老百姓種的油豆角品種,名字都透著黑土地的質樸,像“兔子翻白眼”“家雀蛋”,能讓人想起豆角種子的性狀;“大馬掌”“后彎鉤”“秤鉤子”是描繪豆角莢的形狀。目前,生產面積大、更受歡迎的品種有黑大“豐冠”“綠冠”“紫冠”“錦冠”“青冠”等品種。
為了讓油豆角更好區(qū)分,迎合老百姓習慣,馮國軍團隊改變了新品種的命名方式,力求簡單、形象?!澳憧茨羌芏菇牵S里帶紅,多喜慶,這是我們的最新品種,叫‘滿堂彩’。”馮國軍說。
黑大冠系列油豆角品種類型豐富,滿足油豆角產業(yè)發(fā)展的多樣需求。育成了適于保護地生產專用品種、適于露地生產需要的優(yōu)質矮生油豆新品種,適于“北菜南銷”的露地菜豆新品種和適于速凍加工、罐頭、凍干、預制菜等加工油豆角新品種。
團隊精益育種,從豐產的“將軍一點紅”到適宜多積溫帶種植的“冠”系列,實現了油豆角的量質并舉。目前,黑大“冠”系列品種已經在全國范圍進行大面積推廣,其種植面積占總面積的50%以上。通過全國的合理區(qū)域布局和保護地露地多種栽培形式的結合,現已實現東北油豆角鮮品的周年供應。
扎根黑土做研究科研成果遍布全國
馮國軍和他的團隊成員感受到了“扎根黑土地”的魅力。每年4-10月,他們會到試驗田參與人工授粉,配出多種雜交組合進行種植試驗,精選穩(wěn)定品種后再擴大繁殖,從最初一天只能授粉40多組,到現在每天能授粉200多組。
近兩年,團隊還為油豆角創(chuàng)建了“指紋圖譜”?!耙郧岸际怯萌庋廴タ从投菇堑木唧w品種,現在只需要一小塊豆角植株組織,通過實驗對比指紋圖譜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品種?!瘪T國軍告訴記者,在他們看來,“指紋圖譜”對深入挖掘菜豆種質資源,減少親本選配的盲目性,提高育種工作效率,并對品種鑒定和知識產權保護均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
馮國軍介紹,他和他的科研團隊積極開展育種應用理論研究,采用菜豆“矮生+蔓生”育種模型取得了很好的育種成效。利用“溫室大棚——露地——海南南繁基地”模式進行南繁北育,一年完成三個世代的工作,提高了育種效率。
為了將油豆角全產業(yè)鏈推向全國,這兩年,他們還研發(fā)推出了適于北菜南銷的新品種“黑大玉冠”和適于速凍加工的專用品種“黑大巨冠”。馮國軍告訴記者,在超過25℃的生長環(huán)境下,作物就會落花、落莢,長勢特別差,需要試驗培育出耐高溫的品種。在老師帶領下,團隊到廣東、海南、甘肅等地都進行了雜交試驗培育,并與當地種子公司合作進行推廣。
據了解,2022年“黑龍江大學黑龍江蘭西油豆角科技小院”入選教育部支持建設的科技小院。在團隊共同努力下,全國首家油豆角產業(yè)研究院—黑龍江油豆角產業(yè)研究院落戶蘭西。油豆角產業(yè)化在蘭西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形成“政、產、學、研、加”的產業(yè)模式。在這里,專家們不僅選育研發(fā)新品種,更整合油豆角產業(yè)發(fā)展各鏈條力量,為全省油豆角產業(yè)發(fā)展蓄勢聚能。馮國軍表示,基地將油豆角全產業(yè)鏈技術試驗示范及成果轉化工作,凝聚各方資源打造龍江油豆角特色產業(yè)“亮點”,以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為“引擎”,將蘭西縣打造成油豆角產業(yè)技術研發(fā)與轉化的“硅谷”。
以多學科融合開辟產業(yè)新模式
“東北油豆角是我們終身追求的事業(yè)。”馮國軍扎根東北研究油豆角33年。為了將這些新品種播撒在更廣闊土地上,讓更多種植戶享受豐產帶來的富裕生活,團隊的油豆角推廣項目已在七臺河、牡丹江、鶴崗、北安、五大連池、克山等地落地轉化。目前,已收集油豆角菜豆種質資源近500份,育成新品種21個,申報品種保護權6個。目前這些品種已推廣到全國近二十個省市自治區(qū)種植,年種植面積達50萬畝,幫助近10萬農民增產增收。
如今,馮國軍對油豆角的育種研究已經從傳統的雜交育種逐步迭代升級到分子育種時代。制約菜豆技術的瓶頸問題是未能建立起高效的再生和遺傳轉化體系。針對這一“卡脖子”問題,馮老師和團隊再次投入到攻關中。目前已構建了菜豆高效再生體系,并篩選出兩種再生體系的最佳營養(yǎng)基配方,初步建立起菜豆的遺傳轉化體系,通過構建菜豆突變體庫,定位菜豆的莢色相關基因、莖粗細的相關基因,為菜豆生物技術育種打下基礎。
如何讓“金豆子”通過科技力量釋放更多的能量?馮國軍團隊通過新品種選育大大提高了品種的適應性,打破油豆角只能在東北種植的地域局限,將油豆角新品種推廣到全國,讓油豆角走上了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經過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馮國軍團隊為這張“名片”增加了越來越多的科技含量。
下一步團隊將依托菜豆國家地方聯合攻關項目和黑龍江油豆角協同創(chuàng)新推廣示范體系項目,聯合國內外和省內外的大學及業(yè)內專家、企業(yè)等,從全產業(yè)鏈的角度開展深入合作,將油豆角的種子、肥料、植保、農機、采購加工以及銷售等有效鏈接,逐層創(chuàng)新,以多學科融合的模式探索為油豆角產業(yè)打開新模式,發(fā)展黑龍江省油豆角產業(yè),將東北油豆角打造成黑龍江省優(yōu)質農產品的一張“靚麗”名片。
轉自: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