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趣向,正如"情人眼里出西施",那種心中特定的美,會在心靈深處烙下永久的印記--無論是人還是物,自然亦包括房屋與院落。對老家屋院的解讀,正印證了這個自然而永恒的法則。
那是一種詩意,更是一抹濃濃的鄉(xiāng)愁。
老屋及院落的久遠,可以追溯到解放前--那是祖父的杰作。祖父出生于辛亥年,那年有孫文"起事"。祖父可能天生就有生意經(jīng),12歲開始做賣煙生意,慢慢長大。盡管之后中國大地風起云涌,但他似乎并不怎么關(guān)心,依舊一心一意做他的小生意,手里就攢了點錢,于是就建了這所房子,娶親成家,算是真正的成家立業(yè)。老房子一直延續(xù)到我們這一代,兄弟四人均在那所院落里出生和成長,直到成人。那是有著正房四間、偏方兩間的屋子,但院子挺大,栽植了槐樹、梧桐、棗樹、香椿等數(shù)十棵樹木,尤其是那兩棵大槐樹,已呈一摟多粗。樹上有一個喜鵲窩,院落里時時地會聽到喜鵲"喳喳"的叫聲。祖母說,喜鵲落誰家,是因這家性情溫和,呈吉祥之事。夏日里,偌大的樹冠遮蓋下一片綠蔭,斑斑點點的陽光從枝葉隙縫里篩下來,透著微微的亮色,是家人乘涼之地。晚飯的時候,把飯桌抬出來,伴著涼爽的徐風與明月夜色,甚是愜意。
有別于其他家的,除了這個院落,還有一個"西園"。從偏房南側(cè),通過一個圓形門,即到"西園"--亦屬于我家的領(lǐng)地。那本也是一塊宅基地,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一直未蓋房子,因而成為我家的花園和菜園地,植入了我們所喜愛的樹木花草及蔬菜,成為我家獨特的風景,是我們兄弟們玩耍的好去處。那時哥哥與村里一伙喜愛樂器的同伴,夜晚常在西園里演奏,小院的上空不時地飄蕩著器樂和歌聲。讀書求學(xué)時,讀到魯迅先生的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片西園,亦如魯迅先生的"百草園",記錄著我們的童趣。我始終覺得,那是我心中最美的院子。
八十年代中期,母親在她53歲那年,因病撒手人寰。之后,我們舉家遷到父親所供職的學(xué)校,老家的房屋及院落便閑置下來。時有過去看看,尋覓一些少時的童趣、記憶與情思。也許是因長期無人居住,加之那所老房子是土墻,在一個驟雨滂沱的夜晚,可能是因積水太深,也或許是因房子太老了,房子的西半部分轟然倒塌了,因正房離偏房只隔半米的胡同,正房的倒塌又砸向偏房,偏房的屋山也倒塌了,老屋算是壽終正寢了。當堂叔第二天將房屋倒塌的事告訴父親,父親帶我去看了看,看著老屋的殘垣斷壁,他深深地嘆了口氣,一臉的凝重,沒有言語。最后給堂叔說,倒塌的房子就先這樣留著吧,大概是想在心中留一些記憶與懷想。后來堂叔捎信來,說村里要搞文明村創(chuàng)建,同時要通街,說倒塌的老屋影響形象,父親便讓堂叔找人清理了,那里便成為一片空曠之地。但堂叔是個有心和責任之人,便將那個院落周圍壘上圍墻,除了那些已有的樹木花草,又種上了各種蔬菜,時不時地送些給我們。那個院子,仍呈現(xiàn)一片田園風光。
我是個純粹的無神論者,自然不相信什么風水之說,但這個院落也許是讓朱家值得驕傲的。從這個院落里,走出了父親這位村里第一個大學(xué)生,那還是二十世紀五0年代。之后,他的四個兒子也略有小成就:從仕途上講,出了一個司局級、兩個縣處級、一個科級;從學(xué)業(yè)上說,出了一個大學(xué)教授、一個作家、一個法學(xué)博士、一個畫家。
大概是2008年左右,堂叔和姑姑對我們說:你們父親年齡也大了,得在老宅基地上建所房子,等到老人百年之后,得有個地方辦葬禮吧。他們說得有道理,于是征得父親同意,在老宅基地上建房。因父親那時已得了腦血栓,無力操辦,而我們兄弟們又均在外工作,無暇顧及建房之事,于是我們兄弟四人每人出了一些錢,全權(quán)委托堂叔打理,又在老宅基地上建了四間房子。只是這時根據(jù)村里的規(guī)劃,宅基地比原來小了許多,一是原來的"西園",讓我們的西鄰翻蓋房屋時占了一大部分,二是村里通街時也占去了一部分,但房子和院落仍比較可觀。三弟是個有藝術(shù)視角的人,他讓在園林處工作的同學(xué)給代買了幾十株稍好的樹木,栽植在院子里,并在南墻邊,植了一小片竹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也許是因應(yīng)了板橋先生的嗜好吧。
新建的房子與院落雖在那里,但仍無人居住,平時都是堂叔常給開開門,晾晾屋里的潮氣。院子里,堂叔依舊種上一些蔬菜,足夠他們家吃的。我有時回老家,過去看看新房及院落,那片不大的領(lǐng)地,仍是我的喜愛,舊事記憶里的那些童事,便不由地涌進腦海......
(朱衛(wèi)軍)
【版權(quán)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quán)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的權(quán)力。凡轉(zhuǎn)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quán)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