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使戲曲更“出圈”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作者:程 鳳    時間:2021-11-12





  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到綜藝節(jié)目《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從央視《經典詠流傳》《典籍里的中國》到河南衛(wèi)視《唐宮夜宴》、系列“奇妙游”節(jié)目,文博、文物、典籍熱度高漲不下。同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瑰寶,中華戲曲在大眾化傳播的音軌上顯得有點安靜。但安靜不等于沉默,在日新月異的各類媒體中,戲曲藝術也在默默地創(chuàng)新著自己的表達方式。
  11月6日,人民日報直播了沉浸式戲曲真人秀節(jié)目《最美中國戲》。當晚直播的內容是“中國最美旦角圖鑒”,邀請了曾黎、張馨予、宋軼三位明星,分別扮演美麗白娘子、英氣穆桂英、俏皮春香,吸引網友觀看人次超過600萬,微博轉發(fā)超11萬?!蹲蠲乐袊鴳颉吠黄瞥R?guī)的戲曲舞臺,選擇到頤和園古戲臺進行實景拍攝。從節(jié)目的編排到鏡頭語言的運用,它主動靠近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和喜好?;泟‰娪啊栋咨邆鳌で椤酚盟珪炄镜臇|方美學,打動了年輕觀眾,2000萬元的票房,打破了戲曲電影歷史票房紀錄。

  回顧傳統文化的“出圈”路徑,我們不難想到: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藝術普及的壁壘。中華戲曲有著800多年的歷史,擁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和形式。虛擬性、寫意性、程式性的美學特征,不同于現代藝術的臉譜、身段、手勢、戲裝、唱腔、念白,在當代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看來,有著一定的距離感。戲曲藝術必須放下身段,主動貼合時代審美,借助現代科技手段,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予以展示。

  在一家很火的短視頻平臺上,最受歡迎的劇種是黃梅戲,共有相關短視頻逾130萬條,總播放量超過34億次。前不久網紅小潘潘翻唱黃梅戲,在全網引發(fā)了爭議。和戲曲有關的爭議事件,能進入大眾視野、引發(fā)公眾討論,不是一種偶然,恰恰反映了戲曲通過平臺建立了廣泛的大眾認知,得到了大量用戶的關注。短視頻平臺作為一種新的大眾傳媒,對于戲曲傳播的推動作用,可能超過了電影電視等。該平臺曾發(fā)起一個“我變臉比翻書還快”的挑戰(zhàn)賽,讓用戶使用川劇變臉的AR特效道具,播放量超過65億。2018年王珮瑜發(fā)布的《我要笑出國粹范》視頻,講解了京劇老生不同種類的“笑”,收獲了逾2000萬次觀看。

  大眾傳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如何有效地用好這種力量,讓“安靜”的中華戲曲再次不同凡響?筆者認為,戲曲工作者要打破觀念、勇于創(chuàng)新,短視頻平臺、戲曲院團、主管部門也要共同協作,打造藝術水平高、有突破性的普及活動,讓戲曲藝術更有效地傳播。戲曲藝術作為一個整體,藝術體系龐大,不容易普及,可以將戲曲藝術“化整為零”進行推廣。比如,古裝已成為時下潮流元素,戲曲服裝盡顯中華服飾之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完全可以迎合潮流單獨推廣;戲曲的手勢、身段都很美,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主題性的普及。有創(chuàng)意,生動、有趣,中華戲曲藝術才能走出一方舞臺,走進新的時代。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