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6月16日,當這句被幾代光明日報人所遵循、所珍愛的信條出現(xiàn)在習近平總書記賀信中時,步入70歲的光明日報迎來了屬于自己的喜悅與榮光。
此時,京城雨潤風和,光明高朋盈門。各界代表從四方匯聚而來,為這份一路同行的報紙祝賀生辰。
報社大樓走廊里,一幅幅照片圖文構成社史展陳,鋪開了一段流金歲月,流淌著幾多光明故事。與會者從這里走向座談會會場,歷史記憶與時代場景交疊合一,個人情感與家國情懷交織激蕩。
國歌聲落,座談會開始。
從對光明日報“團結、聯(lián)系、引導、服務知識界”的高度肯定,到“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的殷切囑托,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字字入心、重似千鈞,為這張思想文化大報送來了最寶貴的生日禮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的講話,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提出要求,讓光明日報人“牢記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的信念愈加堅定。
從總編輯代表編委會對報社工作所做的全面梳理,到作者代表對光明日報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深情回顧,再到老中青三代編輯記者傾吐心聲,勾勒出的是這張黨報堅守思想陣地、推動國家發(fā)展的不變風骨,也是這支堅持守正開新、深具“光明情結”的采編隊伍的昂揚風貌。
臺上真情流淌,臺下感懷萬端。
一種如歌的傳統(tǒng)在這里綿延。做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黨聯(lián)系知識分子的橋梁紐帶,這是光明日報不變的底色,是一張報紙與一群思想者之間的約定與鏈接。
作為對新中國70壽辰的獻禮,全媒體總編室的年輕人們拍攝了短視頻《70年70人》。他們發(fā)現(xiàn),70位文化老人祝福祖國的同時,都對光明日報表達了深情厚誼。“光明日報是我的良師益友”,這句話被頻頻提起,鼓蕩著年輕人們心中的自豪與責任。
“我親歷了光明日報70年中的每一個十年紀念,最自豪的就是這份報紙與知識分子之間濃厚的感情。”年屆90的光明日報教育部原主任朱軍專程來參加會議。她1979年獨家采寫的報道曾被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chuàng)始人王選長期壓在辦公桌玻璃板下,北京大學自此把她視作“我們歡迎的人”。
一份如山的使命在此刻無聲彰顯。在原文化部部長、作家王蒙看來,光明日報紙頁間流淌的不只是一家媒體的成長錄,更是一個國家的行進史。“光明日報對知識界、中國發(fā)展進步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是一張有使命感、有創(chuàng)造性、有專業(yè)性的報紙。”
“光明日報從未辜負時代。它每天一個腳印,扎扎實實與人民同行。今天,光明新軍在成長,愿光明日報繼續(xù)擁有沉甸甸的分量!”光明日報新聞報道策劃部原主任單三婭由衷感慨。
王強華的名字,早已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緊緊交織在一起。1977年,時任光明日報理論部哲學組組長的他向南京大學青年教師胡福明約稿,由此開啟了一篇雄文的醞釀歷程。86歲的王強華激動難抑:“如果說黨是種樹人,光明日報就是一棵大樹,我和各位同事都是這棵樹生長出的花朵和果實。我們永遠和光明在一起,和黨的事業(yè)在一起!”
一腔如火的激情在此時奮發(fā)張揚。今天,國家發(fā)展面臨關鍵節(jié)點,媒體深度融合亟待全面發(fā)力,光明日報如何守正創(chuàng)新、不負使命?每個光明人都有滾燙的答案——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大力刊載體現(xiàn)繼承性、民族性、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的精品力作。”理論部主任薄潔萍表示。
“我們將發(fā)揮文藝批評的作用,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讓新時代的文藝給全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文藝部負責人鄧凱說。
“我們會以愚公移山的意志和精神,推動媒體融合、主力軍上主戰(zhàn)場,切實把光明日報兩微一端打造成為‘掌上主流媒體’,讓‘紙上光明日報’和‘掌上光明日報’兩翼齊飛。”全媒體總編室主任畢玉才滿懷信心。
在國內(nèi)政治部負責人邢宇皓看來,“前一個70年的輝煌是我們的財富,是前人留下的重托。職責不容辜負,但如何延續(xù)輝煌,絕非易事”。令他振奮的是,光明人有著共同的信念與斗志:在黨的領導下不懈奮進,“接續(xù)光明之奮斗,奉獻光明之中國”。
(本報記者 王斯敏 李笑萌 張勝)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