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文化的深厚底蘊


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4-11





  【關注網絡時代的表達匱乏·系列訪談之四】

  本期嘉賓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宇文利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fā)展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沈湘平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復旦發(fā)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榮

  【智庫答問】

  表達能力弱化是個體性問題,也是社會性問題

  光明智庫:前三期訪談,我們分別就語言貧乏、提筆忘字、淺閱讀等聽說讀寫的問題請專家解析。在您看來,前三期話題有什么共性,這些新變化、新現象,折射出哪些更深層次的問題?

  李良榮:這些變化折射出當前人們的語言文字表達水平趨于下降。當然,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并不是表達能力的全部維度。一個人的表達能力還包括圖片(包括表情包)、視頻表達能力等。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質,同樣,一個時代的表達方式也有這個時代的獨特性。

  沈湘平:這些現象是網絡時代人文素養(yǎng)存在隱憂的表現。馬克思曾說過:“我們的一切發(fā)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當前,我們的技術、工具越來越智能化,很多事情似乎不必再費腦筋,但我們對世界的領悟卻容易越來越趨于外在、表面。

  聽說讀寫方面的這些現象折射出的深層問題是:在互聯網時代,作為民族、國家之靈魂的文化如何賡續(xù)傳承,人們的精神家園如何守護,古人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中的天地之心、生民之命當何以立,這些問題都值得思索。

  宇文利:這些新現象,實際上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革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發(fā)生作用的反饋,是人們在信息獲得、思想傳遞、交往關系和個體發(fā)展方面遭遇新困境的顯現。從更深層次來說,信息、網絡和科技都是雙刃劍,一方面具有賦權的功能,即能夠給使用者提供某種程度的便捷;另一方面又具有剝奪的功能,即剝奪使用者某些方面的自由。這種悖論屬性,是信息、網絡和科技的內在天性,也是人們在通過科技獲得新能力時不得不面對的客觀屬性。因此,不論是語言貧乏還是提筆忘字,抑或是淺閱讀,都是伴隨著時代發(fā)展、科技進步和社會變化,人的素質與能力發(fā)生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新變化、新現象既是個體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既是傳統性的問題,更是時代性的問題。

  網絡參與需要深度思考與悲憫情懷

  光明智庫:與聽說讀寫能力弱化直接相關的,還有思考力、辨別力、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的憂患。例如,一些所謂的文化現象或文化事件引熱議,但網友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圍觀狀態(tài);有的網絡“大V”發(fā)聲缺乏理性和責任心。對此,您怎么看?

  沈湘平:在媒體高度發(fā)達的時代,任何事件都首先以新聞的方式為人所知,而新聞往往以講故事的方式敘述,還經常出現反轉。人們容易形成一種“看客”心理,樂于做“吃瓜群眾”。正如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閑聊、好奇、躊躇正是沉淪的常人狀態(tài)。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娛樂、愉悅本身往往比是非對錯更吸引人;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人的人文素養(yǎng)不高,缺乏獨立思考、反思批判、洞見新知的能力。

  至于網絡“大V”發(fā)聲缺乏理性與責任心,可能要分兩種情況來看:一種是不自覺地這么做,這是一種無知的自負,主要是水平的問題;另一種情況則是故意而為,為了與眾不同,滿足某些“期待”,保證自己的“流量”,本質上是將發(fā)表意見做成了一門不擇手段的生意,這是價值觀扭曲的問題。但無論哪種情況都表明,他們缺乏真正有深度的思考,缺乏對生命的悲憫情懷。

  宇文利:某種程度上,無論是熱衷于“網絡圍觀”的看客,還是言不及義、只博眼球的所謂“網絡大V”,都是網絡社區(qū)中缺乏理性、缺乏思辨力、缺乏洞悉力的“淺層網絡世界”的受害者。他們所受之害,是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能力和素質異化的結果,是他們自身理性思維能力和科學思考能力退化的結果,也是網絡和科技帶來的在個體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上出現強大阻滯力的表現。

  在網絡生活中,健康、積極、理性和科學的態(tài)度有助于網絡參與,也有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與和諧友好的網絡生活。針對缺乏責任心、科學理性和道德善意的群體不斷涌現的現象,應切實把握其中的根本誘因,找到破解之道,努力建設一個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文生活環(huán)境和網絡社會環(huán)境。

  互聯網在消解的同時也在建構

  光明智庫:有人把聽說讀寫中存在的問題歸咎于互聯網的沖擊,認為信息化、數字化造成了浮躁化、快餐式的文化追求與傾向,對此您有什么看法?如果說沖擊與利好并存,互聯網時代能夠為精神文化提升帶來哪些契機和助力?

  宇文利: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互聯網一方面沖擊人們的精神世界,造成精神生活的異化;另一方面,互聯網也大大便利了人們的思想交流和精神交往??梢哉f,大量信息涌入生活中時,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讓人產生“信息饑渴”和“信息依賴”。而當海量的信息給人造成沖擊時,人們便會縮短思考、選擇信息的單位時間,從而出現辨識力、思考力和判斷力下降的狀況。人們生活和交往的既有習慣行為會發(fā)生變化,認知、思維和心理也會發(fā)生變化,人際交往中原有的情感內容就容易流失,從而帶來浮躁、功利和簡化的情緒,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浮躁化、快餐式的精神文化追求傾向。不能否認的是,互聯網在消解的同時也在建構。

  沈湘平:包括互聯網在內的技術始終是一種手段,人是利用技術的主體?,F實生活中,依然有不少人,并沒有因為信息化、數字化的影響而變得浮躁,而是從中獲得助益??鬃赢斈昃?ldquo;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今天很多網絡學習恰恰基于社交功能,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李良榮:我們常說互聯網帶來閱讀碎片化,實質上,這并不是互聯網技術造成的,而是內容本身的原因,因為互聯網同樣可以提供完整閱讀和深度閱讀。

  一方面,伴隨著互聯網發(fā)展而帶來的海量信息,極大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從未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每個人都仿佛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圖書館里,隨時隨地可以學習到多樣化的知識;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為文化的傳播、傳承帶來了更加多元化的選擇。例如,一些短視頻平臺的火熱使得很多鮮為人知的鄉(xiāng)村文化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對鄉(xiāng)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很有幫助;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已經成為當前文物學、博物館學等學科研究的重要領域。

  文化產品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光明智庫:有觀點提出,網絡時代人的精神文化更豐富了,但未必更富有了。從需求與供給的關系來看,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廣大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何新趨勢新特點新變化?是否存在文化供給增加而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

  李良榮:每個年輕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發(fā)展方向,不能要求青年千篇一律,而應鼓勵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發(fā)展之路。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強調個性化發(fā)展的時代,我們應該尊重這個時代的特性,合理引導、順勢而為。

  沈湘平:青年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一些新趨勢、新特征:追求多樣化、多層次化;強調休閑和愉悅;喜歡感性而有創(chuàng)意的呈現方式;講究互動與體驗;突出個性化、定制化和自主選擇。當前,對90后、00后等網絡原住民了解不夠精準。一方面,文化供給往往基于過往經驗來想象受眾的訴求,結果很多供給難以精準;另一方面,不少文化供給只是簡單地迎合人們的需求,而忘記了文化產品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種迎合恰恰導致人們的人文素養(yǎng)退化。

  宇文利: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文化市場的主體,他們既是生產者,也是供給者,從而成為融合主體。但就其本身的行為趨向看,精神文化產品供給者越發(fā)個性化、獨立化,這是互聯網時代社會主體變化的基本趨勢和基本特點,也是分析精神文化問題時需要注意的現象。一些人對精神文化的價值判斷趨于技術理性至上、實用主義至上,這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快節(jié)奏,卻忽視了精神文化的深厚底蘊。

  深層次來看,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有效供給卻處于滯后狀態(tài)。從現實狀況看,它們能夠迅速滿足人們的“文化饑餓”,但其中的文化積淀特別是積極進步的思想含量、精神營養(yǎng)可能會不足,這是當前我國精神文化建設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以工匠品質進行文化生產,以“功夫”修煉實現素養(yǎng)提升

  光明智庫:人文素養(yǎng)是社會文明的基石。有網友提出,有知識不等于有文化,有情感不等于有情懷。提升人文素養(yǎng)在今天有何意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文素養(yǎng)?對于提升全社會的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追求,社會各界應該做些什么?

  宇文利:古語有云:“文者,禮教治政云爾。”古人也強調文以化人、以文化人,人文化成。也就是說,提升人文素養(yǎng)對于個體的健康成長、對于營造社會良性互動環(huán)境、對于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都有積極意義。

  人文素養(yǎng)應以養(yǎng)成良善人格、美好道德、高尚情操為指向,以尊重包容、關懷體諒、行穩(wěn)致遠為指標。要實現這樣的目標,至少要從政策、主體、環(huán)境、資源四個方面加強。

  就政策而言,需要關注人們人文素養(yǎng)培育進程中的側重點和平衡點,加強政策扶持,促使政策轉化為可落實的舉措。就主體而言,主體人文素質的提升,有賴于主體價值目標的設定,這就需要人們自覺抵制落后頹廢文化的侵蝕,改變人文精神失落和思想文化匱乏的窘迫狀態(tài)。就環(huán)境而言,應大力弘揚激勵人心的紅色文化,培育積極健康、引人向上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huán)境。就資源而言,優(yōu)化配置社會資源、思想資源,為提升人文素養(yǎng)提供支持和保障。

  李良榮:今天我們談論人文素養(yǎng),常常會走入一個誤區(qū),就是把它和傳統文化等同起來。人文素養(yǎng)當然包括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但卻并不僅限于詩詞歌賦。一個人可以不識字,不會背唐詩宋詞,但他同樣可以傳承文化傳統,例如誠實守信、愛國情懷等。

  沈湘平:人文素養(yǎng)說到底是人之為人的素養(yǎng)。國家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提升人文素養(yǎng)是人的現代化的關鍵。人文素養(yǎng)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我們需要的人文素養(yǎng)是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目前最為急需的是誠信品質、共生理念、寬容精神、感恩情懷、審美情趣、生命意識、辯證思維和踐行能力。

  在學校教育中,要真正將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放到與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同等重要的位置。公眾人物要發(fā)揮示范作用,真正做到有文化、有情懷,而不是為了“人設”而附庸風雅。大眾傳媒要擔負起社會責任,引導形成敬畏崇高、追求厚重的文化氛圍。對文化,要舍得投入時間和精力,以工匠品質進行文化生產,以“功夫”修煉達致素養(yǎng)提升。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中國人民銀行:擴大金融業(yè)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中國人民銀行:擴大金融業(yè)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