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業(yè)要學會勇于擔當


時間:2013-07-23





  不久前發(fā)生的韓亞客機空難牽動著國人的心,大家關心乘客安危,關注調查進展。而就在上周,韓亞航空一個讓人頗感意外的舉動吸引了更多的目光——該公司在《人民日報》、《浙江日報》、《參考消息》等多家媒體上刊登致歉信,以會長、社長和全體員工的名義,就客機失事事件向中國人民致歉。

  不能不說,這樣的道歉廣告讓人感到一種強烈的正能量。盡管它化解不了遇難者家屬的悲痛,但作為旁觀的公眾,看過太多安全事故后出現的躲避、推脫、封口,時常感到憋悶,而首次看到當事方能如此誠懇地道歉、擔責,真感覺到一種呼吸的順暢。國內媒體刊登致歉廣告的先河由外國企業(yè)開創(chuàng),也讓人反思。放眼國內,從礦難到車禍,從食品安全到河流污染,這些責任事故的死傷人數不比一次空難少,然而,除了偶爾看到地方官員應景式地表達歉意外,人們很少聽到當事企業(yè)的道歉。相形之下,韓亞航空的做法值得本土企業(yè)學習,它有助于企業(yè)理解什么叫勇于擔當。

  勇于擔當是道德要求而非法律強制。出了事故要承擔責任,實屬天經地義,當追究責任、確定賠償的法律裁判下達后,都要不折不扣地履行,這一點,企業(yè)的表現沒有太大區(qū)別。一旦空難調查結果出爐,韓亞航空也會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國內那些事故中,相關企業(yè)也都被問責。法定的賠償責任是一種規(guī)定動作,差別不大,而能分出高下的,恰恰是在法律強制力之外的道德責任——是主動承擔,還是消極逃避,從這種自選動作中能看出企業(yè)的擔當。正如致歉信中所言,“雖然事故原因有待調查,但韓亞航空承諾會與相關單位緊密合作,做好善后事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能夠在結果未出、責任未定的情況下主動攬責,這正是很多本土企業(yè)所欠缺的。

  勇于擔當是出于良知而非公關。有人說,韓亞航空的致歉信是一種“危機公關”,如果從廣義上將“危機公關”定義為善后措施的總稱,這說法也沒錯,不過,這道歉更多地是出于良知,與本土企業(yè)慣常的“危機公關”在理念上根本不同。如今國內企業(yè)熱衷的“危機公關”,往往是指努力掩蓋危機,減少需要承擔的責任。一旦發(fā)生負面事件,公關往往是三部曲:先通過各種關系撤稿、刪帖,將事件的傳播減到最?。蝗缓蠛彤斒氯诉M行談判,花錢封口,息事寧人;如果仍然不行,就盡量把責任推給其他機構或者本單位基層工作人員,如“臨時工”。這一過程中,包含著精細的技巧和復雜的運作,但唯獨沒有真誠和擔當。在三聚氰胺的嚴重食品安全事件中,三鹿公司也是首先采用刪帖、撤稿的方式應對危機。而當年雙匯瘦肉精事件后,該公司召開了一個“萬人道歉大會”,動靜似乎比登報道歉更大,但道歉大會上卻又出現了高呼“雙匯萬歲”口號的鬧劇,事后有媒體爆出,道歉大會背后有公關公司的策劃,精明有余,擔當不足。放眼國內企業(yè),能夠出于良知而主動為自己的錯誤表達歉意的,仍然十分鮮見。

  樹立良好公眾形象是勇于擔當的結果而非目的。也有觀點說,韓亞航空的高調道歉是為樹立良好形象,贏得好感,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這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問題是,國內企業(yè)遇到危機時,為何不采用這種提升形象的手段?這就涉及到目的與結果的不同定位。樹立良好形象,潤物無聲,潛移默化,是企業(yè)通過勇于擔當等各方面長期出色表現所贏得的一個結果,而不是每做一件事之前所必須考慮的功利性目的。國內很多企業(yè)恰恰把樹立形象當作功利性目標,即使從事公益活動也要精心考慮性價比,邀請記者,廣泛宣傳,一定要讓公眾知道他們的愛心,頗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感。在這種思路指引下,他們不會把“主動道歉”作為提升形象的選項,因為道歉代表著低頭,形象會打折扣,而且道歉和擔責還意味著主動承擔更多責任,不大合算。

  企業(yè)是經濟的細胞,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終究要靠千萬個企業(yè)自身的升級,這種升級,除了硬件、管理、科技等方面的升級外,也應包括擔當與責任意識的升級。如今企業(yè)文化建設頗受重視,但其中更多還是強調“統(tǒng)一”、“服從”等價值,或者突出捐資助學、熱衷公益等社會責任,卻缺乏主動認錯、主動擔當這樣一些理念。企業(yè)更多的是在謀劃“發(fā)展壯大后怎么辦”,而沒考慮過“犯了錯誤怎么辦”的事。如今,我國很多企業(yè)正努力“走出去”,為此也在積極開展融資融智等準備,不過,除此之外,恐怕還要融一點“理念”,在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上也要與國際接軌,這是很多本土企業(yè)亟須補上的一課。

來源:金融時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