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時候“中國制造”能成高品質代名詞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6-05-18





  為扭轉我國“制造大國,品質小國”的尷尬局面,時間根本不允許我國的消費品“品質革命”可由淺入深慢慢展開,而必須直接進入攻堅戰(zhàn)。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的消費品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是這次消費品質革命的重頭戲。在此,特別需要呼吁弘揚我國歷史上那種不斷開拓進取,追求卓越品質的“工匠精神”。


  國務院日前的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品工業(yè)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更好滿足國民消費升級的需求。輿論留意到,這次會議新聞稿中首次使用了“品質革命”的提法,為接下來的工作定了基調。筆者認為,當前經濟新常態(tài)下,我國推進消費品的“品質革命”已經刻不容緩,希望全國上下齊心協(xié)力,著力打好消費品“品質革命”這場攻堅戰(zhàn)。


  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對經濟增長原理最生動形象的表述。特別是消費,近些年來,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的增長連續(xù)幾年高于GDP增長,消費能力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體制也在不斷完善,醫(yī)保、養(yǎng)老保險等各方面制度都在往前推進。商務部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我國實現(xiàn)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0.1萬億,同比增長10.7%,最終消費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從而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在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外貿拉動為主向由內需特別是消費為主的重大轉型征程上跨出了歷史性的一大步。


  與居民消費的增長與升級相伴隨的,是消費理念與模式的巨變。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當下我國居民的消費已經表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消費所具有的幾個顯著特征:第一,消費結構逐步優(yōu)化。從總體來說,城鄉(xiāng)居民已實現(xiàn)了從過去溫飽型的消費向小康型消費發(fā)展?!笆晃濉敝两瘢覈擎?zhèn)居民消費逐步向發(fā)展性和服務性升級,從滿足生存需要向發(fā)展和享受需要過渡,農村居民消費范圍逐步拓寬,從單純以吃穿為主的消費格局向食品、居住、醫(yī)療、文化等多元化消費方向發(fā)展,新的消費熱點逐步形成且不斷演變,第三產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社會化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城鎮(zhèn)居民家庭非商品支出大幅提高,所占比重也顯著上升。第二,模仿型排浪式特征正在消失,消費市場正向個性化、時尚化消費轉型。所謂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就是消費缺乏或者沒有創(chuàng)新,熱點集中,一段時間內,以某種消費為主導,消費者趨之若鶩。如“十二五”時期的汽車爆發(fā)式消費和改善型住房等,就屬于這類消費。當下,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無論衣食住行,消費者對展現(xiàn)自我、突出個性的要求逐漸增強,具體表現(xiàn)為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消費,以標新立異和與眾不同的風格包裝自我,以獨特的自我形象、氣質、風度、魅力立足于社會,對消費品品質要求越來越挑剔。


  因此,“十三五”開局之年,擺在政府和國人面前一個最為急迫且復雜的難題就是消費品的“品質革命”。今天,我國消費品的生產和供給規(guī)模已達到了比較充裕的程度。據(jù)統(tǒng)計,目前我國生產的消費品中,有10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首位。其中,家電、制鞋、棉紡、化纖、服裝等產能占全球的50%以上,輕工、紡織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消費品制造、消費和出口大國。不過,產業(yè)規(guī)模如此巨大,卻難稱制造強國,消費品有效供給不足的缺陷越來越刺眼,品種結構、產品品質、品牌培育等方面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不容回避。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xiàn)實是,我國正在形成規(guī)??捎^的中產階層,他們的消費需求正在向“優(yōu)”升級。然而,巨大的產業(yè)規(guī)模卻不能與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對接,消費品質量和安全問題遭到消費者的普遍詬病,為此,市場就出現(xiàn)了一方面低端產品產能過剩,賣不出去,另一方面追求中高端品質的消費需求卻大量流向境外的“需求外溢”窘況。據(jù)統(tǒng)計,近4年我國居民境外消費以每年25%以上的速率在增長,其中2015年的海外旅游消費達到1.2萬億元人民幣,國內消費者海淘的商品多為電飯煲、馬桶蓋、奶粉、洗護等必備的生活用品。為扭轉這種“制造大國,品質小國”的尷尬局面,時間根本不允許我國的消費品“品質革命”可由淺入深慢慢展開,而必須直接進入攻堅戰(zhàn)。


  其實,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說就是這次消費品質革命的重場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的消費品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么?為此,“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明確指出,適應消費加快升級,以消費環(huán)境改善釋放消費潛力,以供給改善和創(chuàng)新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增強消費能力,改善大眾消費預期,著力擴大居民消費。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貫徹實施質量發(fā)展綱要2016年行動計劃》,要求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以消費者普遍關注的消費品為重點,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組織實施消費品質量提升工程,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那么,行動計劃有了,貴在落實,還要盡快見到成效。同時,加強消費品質量監(jiān)督檢查,不斷提高我國消費品安全標準水平。


  這場消費品“品質革命”的成效如何,還得看能否打通消費品生產的“最后一公里”。實踐表明,我國消費品與國外產品的差距,關鍵就在缺乏科技創(chuàng)新這“最后一公里”。要促使我國消費品生產商去下苦功攻克這“最后一公里”,需要政府引導企業(yè)加大科研投入,更需要政府盡力引導資本實力雄厚的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在承擔國家大型工程的同時,分出一部分實力投入民用消費品的研發(fā)。只要我國生產的消費品能像國際上一些新產品一樣讓消費者產生“質量上乘、體貼入微”的效果,那么消費者自然就會形成“首選國貨”的消費觀念。


  在此,特別需要為弘揚我國傳統(tǒng)的“工匠精神”而呼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中國古代工匠對于大到一項工程、小至一個工具的發(fā)明,都是以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做事,這體現(xiàn)出的不僅僅是他們對技藝的追求,更有著奉獻精神與濟世情懷。而“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斷開拓進取,追求卓越品質。如今提倡弘揚“工匠精神”,就是致力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在產品里注入創(chuàng)新和活力,真正打造出高水準、高品質的產品,不斷提升我國制造業(yè)產品的質量,從制造大國變身制造強國。




  轉自:上海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