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造假,一直以來就飽受詬病,因為造假行為不僅屢屢突破道德底線、行業(yè)底線、法律底線,而且還直接影響到了誠信中國建設。針對造假泛濫的問題,國家各級職能部門也一直在致力于打假整治,從總體上看,目前的市場秩序已有明顯好轉。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造假轉到了互聯網信息數據上來,比如前不久曝光的收視率造假,以及出現的電商刷單、刷量數據造假等,不能不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那么,互聯網信息數據造假緣何屢屢出現,又緣何成為許多點評類網站的“潛規(guī)則”?筆者以為,主要原因就在于數據造假成本低廉。比如,2元即可買1萬視頻點擊量,或3角錢購買到一條微博評論。在數據造假上,目前有兩種造假的需求主體,一個是商家,另一個是平臺。對商家來說,在具有影響力的平臺刷單、刷量,可以提升商家的排名和影響力,更多的好評和更靠前的影響力排位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決定,從而為自己贏得更多的生意。而許多電商網站,甚至許多線下的營銷公司等看到其中有利可圖,于是也都紛紛做起了“代理”生意,指導商家如何通過各種途徑,包括刷單、促銷、刷評價等方式,為自己帶來相應的利益。
顯然,商家、平臺熱衷于聯手搞數據造假的把戲主要還是利益驅使。這種做法,純屬是肥了自己、害了公眾利益,特別是不利于新興的大數據產業(yè)的發(fā)展。我們知道,大數據作為各類信息數據的集成,有著其他行業(yè)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如同一個“指南針”,指明著市場發(fā)展和前進的方向。按理說,數據是客觀存在的真實數據,不能也不應造假,因為一個數據失真就會影響到上下游的整個數據鏈,哪怕是只有零點幾的誤差,都會造成很大的誤判和損失。
從個體來說,數據造假會誤導消費者的消費傾向和意愿;而從整體上看,則會讓大數據產業(yè)摻入更多的“水分”乃至“沙子”,影響到大數據的“純度”,進而讓大數據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受到影響。
大數據正成為一個新興產業(yè),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各個行業(yè)來說,大數據產業(yè)都有著重要的數據支撐作用,依托大數據不僅能夠精準分析行業(yè)發(fā)展趨勢把脈市場走向,而且還能夠影響到對經濟形勢、市場環(huán)境的分析、評估和判斷,以及最終的經濟決策。如果數據造假泛濫,顯然將使得整個數據鏈失真,由此得出的結論不說謬之千里,起碼也是漏洞百出,失去應有的參考價值。此外,還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數據造假違背公平競爭的市場規(guī)則,反饋到消費者身上,則是一種實打實的忽悠和欺騙。
因此,對于互聯網數據造假問題絕不能聽之任之。要盡快建立起數據應用新的規(guī)則,嚴格管理,嚴防數據造假問題泛濫,絕不能任由在線平臺肆意刷單、刷量等“潛規(guī)則”橫行。與此同時,對于數據造假行為,也要公開曝光,納入黑名單,并且高限處罰,讓數據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價。不然,眾多商家、平臺對數據造假樂此不疲,今后誰還會相信數據的真實性?(舒心萍)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