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銷量、市場占有率不斷下滑的數(shù)字面前,中國品牌乘用車的整體困境不言而喻,叫衰的聲音也時時冒出。
然而在最近的幾次采訪中,筆者發(fā)現(xiàn),身處其中的中國品牌汽車人并非想象中那么悲觀;相反,他們多數(shù)去了汽車市場井噴期時的浮躁心理,能從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出發(fā),理性而謹慎地看待中國品牌乘用車如今的處境。
奇瑞汽車營銷公司總經理黃華瓊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他認為,中國品牌汽車企業(yè)這幾年都在結構調整中自我變革,由追求數(shù)量向追求質量轉變。
“從現(xiàn)狀來看,各個中國品牌企業(yè)現(xiàn)在產品的質量、水平都已經不低了,與合資品牌的差距在縮小。一些新的營銷手段也被引入,包括車展展臺的設計也有不少出彩之處?!钡S華瓊也清楚,要真正與合資品牌一較高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
一件小事就可說明問題。成都車展期間,筆者在微信圈發(fā)了幾款國產新車圖,引來好幾個朋友詢問。在詳細回答了他們有關技術、安全、智能配置、價格以及生產廠商的問題后,筆者有些郁悶——朋友們的態(tài)度最后趨于一致:不太放心、不太敢買,又開始問同等級別的豐田、大眾、標致的車型。
事實上,在消費者對國產車存疑之時,還有兩個現(xiàn)象同時發(fā)生,一方面,合資品牌已經把價格之手伸到6萬元左右的細分市場中,更有東風日產以合資自主啟辰品牌的名義,走向3萬~4萬元車型的競爭中;另一方面,A00級市場不斷萎縮,消費者首次購車的汽車價格門檻從2萬~3萬元上升到5萬元左右。
與此同時,就像長安汽車副總裁朱華榮所說,中國品牌汽車車型品種很多,但單一品種、單一車型的銷量較低,形不成“規(guī)模經濟”,從而造成研發(fā)、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在與單車銷量動輒七八十萬輛、甚至上百萬輛的外國品牌的競爭中,絲毫不占優(yōu)勢。
要從哪里著手解決這些問題?方向很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近日就提到幾點,包括中國品牌企業(yè)之間深度分工合作、限制國有企業(yè)間過度競爭、適當向民營企業(yè)放開準入、深化國企改革,以及政府集中支持汽車產業(yè)的共性技術、基礎技術研究等。這些都不失為中國品牌乘用車脫困的路徑,但歸根結底要體現(xiàn)在產品上,要做出滿足消費者需求、讓消費者信賴的產品。
這一點,中國品牌企業(yè)已經意識到——他們正漸漸褪去“浮躁”,均意識到,要做好“持久戰(zhàn)”的準備,以過硬的產品品質和完善的服務來應對目前自主品牌所面臨的難關。
就像奇瑞汽車提出的“依技術而變,因客戶而“涅槃”、東風風神堅持品質造車、長安汽車重視打造經典產品一樣,中國品牌要在想與外國品牌正面抗衡,就必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堅持正面研發(fā),提升產品質量與品質,變以往的“低質低價”為“高質高價”,尤其要抓住外國品牌尚未進入的區(qū)域,如10萬左右的SUV細分市場,以高性價比的產品打動用戶,形成好的客戶口碑,逐步轉變人們對自主品牌不信任的印象。
當然,這一過程可能十分漫長。東風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李春榮說,要把品質做起來至少要10年,他預言,8~10年后,一定能看到中國的汽車和國外的汽車一較高下。
與產品品質一體兩面的是,用戶體驗。這四個字,對外國品牌來說已是成熟的存在,但對中國品牌來說才剛剛開始。中國品牌在未來也要學會圍繞打造、提升良好的客戶體驗來再造營銷體系,形成差異化的市場競爭力。
越是困難時,越要沉住氣。中國品牌乘用車突圍之路,不著急。
來源:中國工業(yè)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