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崩盤論”是危言聳聽


作者:張正富 馬述昆 方棟 徐興堂    時間:2014-05-22





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預言中國房地產市場崩潰的資深“預言家”謝國忠近日再放“豪言”,他預測中國樓市將“又一次”崩盤,并用“恐怖片”一詞來形容即將到來的崩盤過程。

  像謝先生一樣預言中國樓市崩潰的專家還有不少,他們“以史為鑒”,經常以日本、美國、香港等地遭遇的房地產崩潰為佐證。他們雖然每次說的頭頭是道,但細究起來,正是歷史上的這三個樓市崩潰案例能從反面證明中國樓市不太可能崩盤。

  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前幾年的“瘋狂”之后的確在遭遇困境。全國范圍內,新建住房價格、房地產開發(fā)投資、施工面積的增幅均明顯回落,房屋銷售面積持續(xù)下滑。由此催生的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前景的擔憂是自然而然的。

  然而,多位權威專家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與眾多發(fā)達國家的房地產市場所走過的路徑相比,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目前出現(xiàn)的風險是發(fā)展過程中的波折,更多的是一種具有區(qū)域特點的結構性風險,值得警惕,但并非世界末日。

  細究日本、美國、香港地區(qū)房地產市場崩潰的過程和根源,更能從反面佐證這樣的判斷。

  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產生于上世紀80年代后期。由于同樣伴隨地價飆升、貨幣升值和經濟增速放緩,常常被拿來對比當下的中國樓市。然而,中國并非日本,包括剛需、幣值變化以及經濟基本面在內的多個關鍵因素與30年前的日本都有根本差異。

  首先,房地產泡沫出現(xiàn)時,日本的城鎮(zhèn)化進程已接近尾聲,房產需求持續(xù)疲軟。與之相反,中國的城鎮(zhèn)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截至去年底,中國城鎮(zhèn)化率為53.7%,戶籍城鎮(zhèn)化率僅為35.7%,遠低于發(fā)達國家平均水平。而中國的城鎮(zhèn)化進程猶在穩(wěn)步推進,每年新增城鎮(zhèn)人口超過1000萬人,這為中國樓市提供了穩(wěn)定的住房需求。

  1985年“廣場協(xié)議”簽訂后,日元的持續(xù)快速升值也是日本房地產崩潰的導火索。而人民幣從2005年匯改以來,雖然總體升值,但步伐穩(wěn)健、可控。截至去年年底,人民幣累計升值36%,升值幅度遠低于日元,雖然也有國際熱錢一度流入中國樓市,但由于人民幣已經處在均衡水平,流入樓市的熱錢已非常有限。

  除此之外,中國一直保持著穩(wěn)定的中高速經濟增長,輔以低通脹和及時的調控政策,這都是經濟泡沫中的日本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

  再者,以美國樓市崩潰為例,住房按揭貸款的急劇膨脹是導致泡沫破裂的重要原因。然而,政府對房地產風險的嚴密管控使得中國的住房按揭貸款處于可控水平。

  美聯(lián)儲圣路易斯儲備銀行近期發(fā)布的一個報告顯示,2006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前,住房按揭貸款高達美國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80%多,而在2012年的中國,這一比例還不到20%。中國的購房人要獲得按揭,其首付比例通常要達到甚至超過50%。

  美國當局對金融監(jiān)管的放松以及對金融衍生品的放任,使得銀行愿意并且能夠“鋌而走險”持續(xù)向低收入或者低信譽的購房者放貸。這不僅在很長一段時間掩蓋了風險而且也吹大了泡沫。而這一美國特色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基本不存在。

  美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失誤對樓市崩潰也難辭其咎。美聯(lián)儲先是自2000年起連續(xù)幾年采取低利率政策,大大推高房地產投資和投機需求。此后,又于2004年后的三年連續(xù)大幅提高利率,致使購房成本大漲,銀行流動性驟緊,導致泡沫破裂。

  中國官方雖然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出臺大規(guī)模刺激計劃,也間接導致了房價的暴漲,但是此后中國立即對宏觀政策進行調控。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政府一直對房地產市場監(jiān)管嚴密,并根據市場情況及時出臺調控政策。

  再以香港為例。炒房成風是香港房地產泡沫破裂的重要原因。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不動產研究所曾經做的一項研究顯示,1991年,55%以上的現(xiàn)房購買是炒房行為,期房則高達70%。而內地的投資和投機性購房需求在強力調控下已經被擠壓殆盡。

  亞洲金融海嘯來襲也是加速香港樓市崩盤的重要原因,而內地目前則有一個有效調控樓市的良好外部環(huán)境。美歐兩大經濟體各自經歷過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后,汲取了教訓,經濟也在復蘇,其他新興經濟體近期爆發(fā)大規(guī)模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也很小。

  雖說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處境與上述三個案例都有根本不同,但也不能就此判定中國樓市將安然無恙,而且中國也應從案例中吸取教訓。然而,回顧這三個典型案例,確實能讓人看到中國樓市至少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重蹈它們的覆轍。(張正富 馬述昆 方棟 徐興堂)

來源:新華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