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政府債務審計啟動


時間:2013-07-31





  新一輪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啟動。

  與國家審計署上一輪2010-2011年地方政府性債務摸底相比,此次審計范圍進一步拓展至中央、省、市、縣和鄉(xiāng)的中國現(xiàn)有五級政府主體;審計對象甚至涵蓋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以及國家開發(fā)銀行等單位。其規(guī)??涨?,力度之大,足見新一屆政府摸清家底之決心。

  知情人士透露,此輪為期不到三個月的全國政府性債務大摸底,直接導火索是幾大部委提交的相關口徑相差較大,有關方面認為有必要進行一次全面大摸底。

  2011年以來所有相關舉借過程、管理和資金使用情況,將成為此輪摸底的重中之重。而此前的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國家審計署針對36個地方政府本級2011年以來政府性債務的抽查,顯然是本輪全國性大摸底的預演。

  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工作方案下稱“方案”顯示,2011年以來政府性債務涌現(xiàn)的新問題成為審計重拳出擊的對象,諸如土地財政風險;地方政府通過融資租賃、售后回租、BT、墊資施工和違規(guī)集資等方式變相舉債融資方式等。

  “表外舉債”之兇猛,從此前審計署抽查審計結果便可得到印證:2011年至2012年部分省本級和省會城市本級財政變相舉債規(guī)模,約占兩年新增舉借債務總額的16%。

  “這些融資方式隱蔽性強,不易監(jiān)管,且籌資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如BT融資年利率最高達20%、集資年利率最高達17.5%,蘊含新的風險隱患。”審計署公告說。

  金融改革資產損失列入審計

  無論是中央政府性債務、省市縣政府性債務還是鄉(xiāng)鎮(zhèn)債務,此輪審計延續(xù)上一輪政府負有償還責任、擔保責任、救助責任三類債務口徑。

  從中央政府性債務看,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央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項下,人民銀行參與金融改革所承擔的資產損失,以及此前應付未付商業(yè)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共管基金也被列入其中。

  歷史數(shù)據顯示,2003年啟動的四大國有銀行改革,若按賬面現(xiàn)金量統(tǒng)計,國家為四大行的改革所承擔的成本達36330億元。其中,最后一家股改上市的農行的財務重組成本,占國家為四大行承擔財務重組成本的約40%。

  工行和農行改革中,財政部采取了“共管基金”模式。兩家銀行股改發(fā)起人為財政部和中央匯金公司,以農行為例,雙方各出資1300億元,其中,匯金公司以等值美元現(xiàn)金出資,而財政部的1300億元資本金則來自和農行共設的“共管基金”,并非現(xiàn)金出資。此前中央匯金公司分期發(fā)行的1875億元匯金債,由中央財政擔保的債券則被視為“中央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

  上述方案還專門強調,此次審計還要了解中國鐵路總公司的相關債務和進出口行、農發(fā)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及國開行發(fā)行的金融債情況。

  而在省、市、縣政府性債務中,此次審計將在2011年的基礎上,重點審查上述三類債務2011年以來同口徑增長變化情況。

  此番審計也關注到上述三類債務范圍之外,近兩年來通過新的舉債主體和舉債方式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其中,包括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經費補助事業(yè)單位和公用事業(yè)單位通過融資租賃、集資、回購BT、墊資施工、延期付款或拖欠等新的形式形成,用于非市場化方式運營的公益性項目,由非財政資金償還,且地方政府及其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未提供擔保的其他相關債務。

  “從審計范圍全口徑和力度上,將大于上一輪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币晃粐秀y行地方分行人士以平臺公司債務“連帶保證”為例,她認為未來界定將實質大于形式。

  此前審計署對36個地方政府本級2011年以來的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部分融資平臺公司退出管理不到位,存在脫離債務監(jiān)管現(xiàn)象?!捌渲杏?個省本級和1個省會城市本級的18家融資平臺公司以轉為‘退出類平臺’為由,少統(tǒng)計政府性債務2479.29億元,脫離了債務監(jiān)管。”

  土地財政風險重點審計

  摸清底數(shù)后,此輪審計關鍵之處在于要“反映問題,揭示風險和提出建議”,即在全面回答中國政府性債務到底有多大,風險有多高的同時,要拿出解決方案。

  如何分析政府性債務總體風險變化情況,審計署此番將延續(xù)之前做法,運用兩大指標體系。

  一方面,通過負債率、債務率債務余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為衡量債務規(guī)模大小的指標和償債率當年還本付息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為衡量當期償債壓力的指標等指標分析全國政府性債務的風險情況;另一方面,運用債務率、償債率、逾期債務率逾期債務額占債務余額的比重和借新還舊率等指標,對比分析債務風險變化情況。

  此前,銀監(jiān)會平臺貸款核查中,各商業(yè)銀行已將各地區(qū)的地方政府債務率納入授信審核標準,比如農發(fā)行就采取了“兩率一額度”的三個標準落實,即債務率、償債率、區(qū)域融資最高額度。

  按商業(yè)銀行普遍做法,償債率不得超過15%,本級債務率不得超過100%,新增項目融資不得超過區(qū)域融資最高額度。

  此前審計署抽樣審計結果顯示,從債務率看,36個地方政府本級中,有10個地區(qū)2012年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超過100%;如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有16個地區(qū)債務率超過100%。

  從償債率看,36個地方政府本級中仍有14個地區(qū)2012年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償債率超過20%;如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有20個地區(qū)償債率超過20%。

  從逾期債務率看,36個地方政府本級2012年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其他相關債務的逾期債務率分別為0.59%和0.75%,分別比2010年上升了0.16和0.48個百分點。

  情況或許沒有想象的樂觀。

  此番審計署將分析重點行業(yè)和單位政府性債務風險變化情況,排在首位的,便是以土地出讓收入為償債資金來源的債務規(guī)模及償債風險變化情況。

  當?shù)胤秸畟鶆张c土地財政糾結在一起,問題就變得棘手。2010年審計結果顯示,承諾用土地出讓收入作為還款來源的政府債務約為25473億元,約占地方政府負有直接償還責任債務余額的38%。

  中金公司認為,今年來部分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風險加大,土地出讓收入有所下降,是地方政府債務最薄弱環(huán)節(jié)。

  2012年底審計署所抽查的4個省本級、17個省會城市中2012年土地出讓收入比2010年減少135.08億元,降低2.83%。而這些地區(qū)2012年以土地出讓收入為償債來源的債務需償還本息2315.73億元,為當年可支配土地出讓收入的1.25倍。

  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敞口大

  2011年以來,在監(jiān)管機構嚴厲的平臺貸款監(jiān)管之下,地方政府性債務擴張出現(xiàn)了表外化趨勢,也成為此輪審計重中之重。

  此前36個地方性政府審計結果顯示,2011年至2012年部分省本級和省會城市本級財政變相舉債規(guī)模,約占兩年新增舉借債務總額的16%。

  中金公司認為,此次審計既是對變相融資的清理,也為全面化解地方政府債務、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創(chuàng)造條件。

  中金估測,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9.59萬億,債券融資約2.37萬億,基礎產業(yè)信托規(guī)模2.11萬億,財政部代發(fā)的地方政府債券約6500億,合計約14.7萬億。

  但考慮到表外融資等變相舉債融資過去兩年的普遍興起,地方政府債務實際規(guī)模更大。

  除了表外融資等變相舉債,上述工作方案還點出要關注虛假抵押和違規(guī)擔保等現(xiàn)實操作問題。

  “2011年以來,有關單位在政府性債務舉借過程中,有無以虛假或不合法的抵質押物、高估抵押物價值違規(guī)貸款,弄虛作假發(fā)行企業(yè)債券和中期票據等債務問題;各級政府及其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有無違規(guī)提供直接或間接擔保等問題;鄉(xiāng)鎮(zhèn)政府2006年以后有無違規(guī)舉借債務的問題?!狈桨副硎?。

  至于資金投向,方案強調,重點審查有無違反國家產業(yè)政策,將政府性債務資金違規(guī)投向“兩高一?!备吆哪?、高污染、產能過剩行業(yè),違規(guī)進入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投資建設“形象工程”、樓堂館所,未按合同規(guī)定用途使用債務資金等問題。

  在中金公司看來,下級地方政府債務是最薄弱環(huán)節(jié),而中小型金融機構風險敞口較大。中金估計2010年底約26.5%的貸款為縣級平臺貸款,主要由農信社、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機構發(fā)放,同時這些金融機構大量買入了低等級的城投債,風險敞口較大。

  盡管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全面推行財稅體制改革成為必然選擇,但風險釋放還需時日。

  中金估計,2010年底現(xiàn)金流無覆蓋/半覆蓋融資平臺貸款分別為1萬億和7000億-8000億,這部分貸款風險相對較高,約占當時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的19.4%。過去兩三年融資平臺貸款余額增長緩慢,但高成本變相融資的興起使得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更加復雜和脆弱,因此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迫切性顯著增加。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