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行搶食中國信用卡市場 高額年費飽受爭議


時間:2012-09-25





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我國信用卡發(fā)卡量為3.02億張,同比增長17.4%。面對國內白熱化的信用卡競爭市場,外資行倒顯得信心滿滿。

  競爭已處于白熱化的國內信用卡市場,如今正承受著外資行更巨大的挑戰(zhàn)。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花旗銀行已成為繼東亞銀行后,第二家布局國內信用卡市場的外資行,也成為首家在國內獨立發(fā)行信用卡的全球性銀行。

  多家中資銀行相關業(yè)務人士指出,外資行信用卡業(yè)務主打高端路線和全球化服務,但其不免年費的業(yè)務策略有可能會遭遇“水土不服”的尷尬。

  全球化服務成賣點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二季度末,我國信用卡發(fā)卡量為3.02億張,環(huán)比增長4%,同比增長17.4%。我國信用卡數量的快速增長得益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信用卡作為首選支付結算方式。

  伴隨這一數據增長的,是國內銀行信用卡業(yè)務白熱化的競爭態(tài)勢。在規(guī)模效應的影響下,眾多內資銀行追求的依舊是發(fā)卡數量這一指標。

  “目前銀行的思路是,先爭取數量,形成規(guī)模效應后才能形成客戶分層的保障?!爸行陪y行信用卡中心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國內信用卡的普遍現狀是,信用卡產品附加值低,客戶難以感受到差異化、精細化服務,大量休眠卡和問題卡隨之產生。

  國內信用卡的發(fā)行促銷手段花樣繁多,消費者辦卡時往往更關注禮品而非發(fā)卡行的服務和價值。

  而目前無論對于需要固守戰(zhàn)場的中資行還是搶灘的外資銀行,品牌和全球化才是其競爭力的最終體現。

  花旗中國個人銀行業(yè)務部總裁周永贊表示,外資行在中國獨立發(fā)行信用卡最大優(yōu)勢在于品牌。記者查閱花旗用卡內容介紹發(fā)現,其發(fā)行的五種信用卡由消費產生的積分終身有效,積分還可以分享和轉移,這與國內信用卡通常設置一定積分有效期有所不同。

  “永久性的積分服務只是花旗信用卡特色之一。”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花旗中國首席執(zhí)行官歐兆倫向記者表示?;ㄆ煦y行目前是全球信用卡發(fā)卡量最大的銀行,數據顯示其信用卡每年的業(yè)務收入約為30億美金。歐兆倫認為,花旗信用卡現階段更注重質量競爭,雖然開卡標準與內資銀行差別不大,但審核會更細致、更有針對性。從花旗銀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信用卡發(fā)行情況分析,高質量的全球服務是提升發(fā)卡數量的有效手段。

  政策推動下,中外資銀行在信用卡市場短兵相見的日子越來越近?!案淖償盗繛橥醯拇址攀浇洜I模式,提升內資銀行信用卡在國外市場的使用便利性已非常迫切?!鄙鲜鲋行陪y行信用卡中心相關人士表示。

  年費高于內資行

  相比內資銀行信用卡,外資銀行信用卡的年費相對較高。

  據花旗銀行新近公布的花旗禮享信用卡費率表,禮享信用卡主卡年費為300元/卡,附屬卡為150元/年,其中,主附卡合格消費累計滿3萬元/年,方可豁免主卡次年年費;花旗銀行禮程信用卡更是沒有年費減免條件。

  對于花旗信用卡偏高的年費標準,花旗亞太區(qū)首席執(zhí)行官卓曦文認為,高端用戶并不吝嗇年費,因為合理的年費是與全球化服務、多樣化優(yōu)惠掛鉤的。據悉,花旗銀行在新加坡發(fā)行的一款信用卡年費高達4000美元,持卡客戶可以享受全球禮賓服務?!斑@種信用卡深受當地高端商務客戶喜愛,因此構架在完善的全球化服務、誘人的商鋪優(yōu)惠創(chuàng)新政策上的合理收費是被認可并接受的?!敝苡蕾澅硎?,雖然這在中國可能需要一定的過程。

  東亞銀行信用卡中心人士也表示,對富有價值的服務進行合理收費定價正逐步被國內市場接受,年費應該成為信用卡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部分中資銀行人士對外資行信用卡采取高額年費策略較有異議,一位股份制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內信用卡的收入結構以客戶透支利息收入和手續(xù)費為主,目前國內發(fā)行的絕大多數信用卡基本是每年5~6次刷卡就可免次年年費,對持卡者消費金額限制不多。這與國內客戶的消費特點和習慣相符;但外資行的高額年費策略,可能會受到部分高端客戶的歡迎,但很難把發(fā)卡量提上去。

  此外,在開卡、取現、滯納金等方面,外資行相較中資行并無優(yōu)惠。據花旗銀行信用卡與無擔貸款部銷售專員表示,“分支行的直銷網點只能搜集潛在客戶信息,不附送任何禮品?!?/p>

  另據東亞銀行此前發(fā)行的第一張人民幣信用卡資料看,其年費比當年大部分中資銀行要高出兩成,掛失費、預借現金手續(xù)費和滯納金等也比中資銀行高出三到五成左右。


來源:證券時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