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庫存高達1600多萬臺,空調業(yè)步入調整期


作者:王珍    時間:2011-11-11





  中國家電業(yè)中規(guī)模最大、增長最快的空調業(yè),一種危機情緒正在蔓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2011冷凍年留下的庫存高達1600多萬臺,較去年同期高出三成。這是三年以來最高的庫存數(shù)據(jù)。

  它會形成2009年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嗎?

  壓縮機產量下滑兩三成

  一位空調業(yè)內行家向本報記者透露,截至8月31日2011冷凍年結束時,空調庫存達到1620萬臺,為20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高庫存或將導致2012年冷凍年開盤不如預期。無論是空調整機廠還是壓縮機工廠,10~12月的排產量都比年初計劃下調20%。

  華南一家空調壓縮機廠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說,今年10~12月,國內空調壓縮機產量同比下滑約20%~30%,估計到2012年春節(jié)之后,產能利用率才會逐步恢復。國內主要空調壓縮機廠美芝、海立、松下、三菱等,也均有一些生產線停工。

  終端需求不足當然是主要原因。受房地產調控、節(jié)能惠民政策退出以及今年旺季天氣不熱等因素影響,國內空調市場增速放緩。再加上出口放緩,使空調業(yè)內庫存量增大。

  9月份,空調廠出貨量達到450萬臺,比去年同期的390萬臺增加了60萬臺;但是零售終端出貨不理想,9月份空調零售量為450萬臺,比8月份的500萬臺減少50萬臺。上述行家認為,這顯示空調渠道資金緊張。

  其實7、8月份疲態(tài)已顯。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數(shù)據(jù)顯示,受節(jié)能惠民政策6月結束及今年夏季高溫天氣不多等因素影響,今年第三季度,國內空調銷量同比下降了14.8%,而上半年的增速為11.6%,這令國內空調銷量1~9月的增幅放緩至2.7%。

  讓我們回憶一下此前廠家公布的擴產計劃,多少顯得尷尬:格力空調整機產能今年底、明年初將達5000萬臺,壓縮機產能明年上半年擴至3400萬臺;美的壓縮機產能2015年將達5000萬臺;格蘭仕、志高也在擴張。

  經銷商吃緊

  “2011冷凍年結束時的庫存是2009年以來最大的。”河南省一家空調經銷商人士對本報坦言,2010冷凍年空調賣得好,沒庫存。2011冷凍年空調廠定了很高任務,旺季卻不旺,庫存很大。

  按行業(yè)慣例,此時,空調廠一般都會要求經銷商把年度任務30%的款項打到賬上,然后再提貨。上述經銷商說,開盤時他跟了,但接下去廠家階段性的政策不好跟,現(xiàn)在庫存太大。

  為抑制通脹,國家上調貸款利息、收緊銀根也使空調經銷商樂不起來。該人士說,他過去一囤就是500萬~600萬元的貨,“現(xiàn)在如果再這樣,算上利息,基本就沒什么錢賺了”。

  不過他認為,如果計算2011空調總銷量,應還是大幅增長,因此國內幾大品牌都將2012年的目標定得比較高,但渠道迎合意愿不強。目前調控仍持續(xù),銀根沒有放松,經銷商信心不足。

  中國家電協(xié)會理事長姜風昨天在美的變頻空調一場發(fā)布會上透露,空調業(yè)2011冷凍年產量增長32%,出口增長25%。2011年中國空調產量將超過1億臺??照{已成中國家電業(yè)中規(guī)模最大、增長最快的行業(yè)。

  但業(yè)內普遍認為,經歷幾年高速增長后,2012冷凍年增速會放緩?!?012、2013冷凍年空調業(yè)將進入調整期”,上述行家認為,“2012年空調內銷市場能否增長,我們持保守態(tài)度。”

  彭煜認為,在高庫存、低增長背景下,預計空調業(yè)利潤率會降低,產業(yè)鏈上經銷商的資金會繃緊,空調業(yè)產業(yè)升級的步伐也會有所放緩。

  面對新形勢,廠家應對措施各異。格力空調從2012冷凍年開始,對經銷商的返利從年度結算轉為月度結算,同時加強零售價格監(jiān)控,避免經銷商擅自降價;美的制冷家電集團副總裁王金亮告訴本報,美的也已實施月度結算制度。

  不過,美的也在通過產品升級迎接挑戰(zhàn)。家用空調事業(yè)本部總裁吳文新說,公司2011年變頻空調銷量約1000萬臺,2012年變頻空調的銷量將沖擊1500萬臺的目標。姜風說,2015年,變頻空調在國內占比將達50%。

  海爾則更強化零庫存、即需即供模式。海信科龍品牌傳播部副總監(jiān)宋紅燕說,將繼續(xù)穩(wěn)健的庫存策略,已做好2012冷凍年打硬仗的準備。(王珍)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