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非洲農產品進口 中國有行動有成效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8-11





  埃塞俄比亞的咖啡、尼日利亞的花生、坦桑尼亞的腰果、科特迪瓦的可可……非洲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這些特色農產品產量全球居前,且在各國出口貿易中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拓展深化中非農產品經貿合作有利于推動非洲減貧惠農,助力非洲的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還有利于滿足中國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2021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通過的《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和啟動實施的“九項工程”為中非關系發(fā)展,以及農業(yè)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勁動力。在貿易合作之外,中國還通過開展農業(yè)技術培訓、在非建設農業(yè)技術示范中心、加強對非農業(yè)投資等方式,進一步深化農業(yè)合作,加速構建立體化、多元化的中非農業(yè)合作格局。


  對深化合作飽含期待


  “九項工程”中的貿易促進工程明確提出,中國將為非洲農產品輸華建立“綠色通道”,加快推動檢疫準入程序,進一步擴大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fā)達國家輸華零關稅待遇的產品范圍,并將提供貿易融資支持非洲出口。


  中國積極擴大非洲農產品市場準入。今年以來,盧旺達甜葉菊、南非鮮梨和肯尼亞野生水產品等相繼獲得對華出口許可。


  “中國已成為非洲第二大農產品出口目的國?!敝袊称吠列筮M出口商會會長曹德榮日前在長沙出席非洲農產品進口論壇時介紹道,2021年,中國自非洲進口農產品50.3億美元,同比增長18.23%,創(chuàng)歷史紀錄。


  非洲農產品進口論壇由商務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湖南省商務廳、食土商會和商務部外貿發(fā)展事務局聯合承辦。在本次論壇上,不少與會的非方嘉賓對中非農產品合作表達了高度贊賞,并期盼進一步深化雙邊合作。


  中國是南非最大的貿易伙伴,南非也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近年來,南非的橙子、堅果、紅酒和牛肉等農產品對華出口穩(wěn)步增長。中國對南非優(yōu)質農產品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去年8月份和今年2月份,中國與南非先后簽署柑橘和鮮梨輸華植物檢疫要求議定書。南非駐華大使謝勝文表示,南非希望與中國不斷深化農產品經貿合作,擴大葡萄酒、水果、堅果、肉類、漁業(yè)產品和蘆薈等優(yōu)質農產品對華出口,并推動鱷梨、藍莓和蜂蜜等產品輸華。


  花生是塞內加爾最重要的經濟作物,得益于中塞兩國在花生領域開展的改良品種、提升產量和培訓技術等高效務實合作,塞內加爾已成為中國進口花生的主要來源地之一。塞內加爾正在推進實施以農業(yè)現代化為支撐的振興之路。“近年來,通過與中國的合作,塞內加爾農業(yè)的產量、生產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農業(yè)現代化取得了諸多發(fā)展成果?!比麅燃訝栟r業(yè)和農村裝備部部長穆薩·巴爾德在視頻講話中表示,塞方將繼續(xù)提高農產品競爭力,擴大對華出口。


  “埃塞俄比亞農產品出口的巨大潛力有待釋放。”埃塞俄比亞農業(yè)部國務部長索菲亞·卡薩表示,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花卉、水果、蔬菜和畜產品等具備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潛力,他呼吁埃中雙方加強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進一步挖掘農產品合作機遇。


  釋放潛力明方向有思路


  自中非合作論壇建立以來,中國自非洲進口的農產品規(guī)模不斷增長。在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俞子榮看來,從非洲農產品在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量中的占比和進口國別分布的角度而言,中非農產品貿易仍有很大拓展空間。


  為充分釋放雙邊農產品貿易潛力,俞子榮建議深化中非農業(yè)領域的全方位合作,確定自非重點進口農產品清單和農產品進口路線圖,規(guī)劃好進口農產品的具體措施;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暢通非洲農產品進口渠道;在貿易合作之外,推動非洲農產品的本地加工,使相關產品更貼合中國市場的需求。


  “非洲國家可耕地面積廣、土地肥沃,可針對中國市場所需加大如咖啡、腰果等相關農產品的種植和供應?!卑刻m上海商貿有限公司總監(jiān)李卉指出,近十年來,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的芝麻產量增長了3倍多,其中八九成都是供應到中國。她認為,深化中非農產品合作要不斷提高非洲的農業(yè)技術水平,通過精細化管理提高農作物單產,還要加強在港口等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為非洲農產品出口提供物流支持。


  此外,發(fā)揮電商優(yōu)勢亦可助力中非農產品貿易發(fā)展。自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中非通過電商等貿易新渠道有效推動雙邊貿易逆勢增長。如京東開設的國家館通過打造國家名片解決了海外商品在中國消費市場存在感較弱、資源有限不足以支撐單獨開設店鋪的困擾,為非洲等海外特色商品打開了進入中國市場的銷售通路。京東集團副總裁范磊表示,京東希望通過開設更多的非洲國家館,將更多更好的非洲特色商品引入中國。(記者 湯莉)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