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經歷著一場歷史性能源變革。1973年發(fā)生的石油危機將美國能源體系的脆弱性暴露無遺,但這已成為歷史,隨著水力壓裂法和水平鉆井技術取得突破,美國油氣大幅增產,一掃此前陰霾,迎來能源安全新時期。
許多人想知道,這種以技術為依托的美國版油氣變革能否移植到中國。如果這種變革落戶中國,后者的能源安全和減排壓力將得到極大緩解。然而,即使掌握了美國技術,中國復制美國能源革命的可能性也相當小。
美國頁巖革命的直接原因是技術進步,但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其產業(yè)結構更為合理,油氣企業(yè)更為靈活、適應性更強。即便是在同一個國家,美國的油氣行業(yè)同本土其他產業(yè)也有諸多不一樣的地方。油氣業(yè)及其經營文化對不確定性接受度更高、對個體的重視度高于集體,而對等級關系容忍度更低,這賦予整個行業(yè)不同尋常的冒險精神。
另外,美國油氣行業(yè)中的企業(yè)是私有制,而不是國家所有制。眾所周知,后者對工作效率、資本效益、運營創(chuàng)新和保持增長等方面均產生消極影響。提出以上特點并與中國做對比并不是吹捧美國,僅是為了簡單指出,如果中國重視高效開采油氣資源,那么追尋類似美國的體系可取得更好效果。
制約中國石油、天然氣革命的因素可分為兩方面:客觀因素和組織/文化因素??陀^條件包括地質、水文及管道網絡等。例如對于石油開采,包括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和BP公司在內的多份研究報告均顯示中國缺少石油資源。
但當話題轉到頁巖氣,中國的地質情況則更具優(yōu)勢。盡管中國頁巖氣儲量尚存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頁巖含量相當豐富。EIA認為中國頁巖氣技術可采量至少比美國多出0.5倍。至于水資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其他機構明確提出,中國嚴重缺水。但隨著控制壓裂用水最小化方面取得緩慢、平穩(wěn)進步,缺水的情況在中美兩國都在得以緩解。管道方面,根據EIA統(tǒng)計,美國天然氣運輸能力是中國的近8倍。為了能夠消費大量新生產的天然氣,中國必須加強自身管網建設,這是一項耗時又耗資的工作。
大體而言,美國具備利好客觀條件。地質、水文及管道網絡等問題,很大程度來說能夠逐步克服,中國的真正問題在于產業(yè)結構和經營環(huán)境。
其中最嚴重的結構問題就是礦權不能私有。美國的能源革命始于私有土地絕非偶然。礦權歸私人所有更易于租賃、出售土地供開發(fā)資源之用,能夠促進資產轉移給有意愿又有能力開發(fā)頁巖氣的個人或公司。
中國三大國有油氣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處于主導地位是另一個主要問題。美國天然氣產業(yè)能夠如此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成百上千家獨立公司活躍于該領域。這些公司既有創(chuàng)新能力又很靈活,能夠敏捷地部署上百個鉆探設備并實施勘探生產。
中石油在管道領域的壟斷進一步限制了中國天然氣行業(yè)的發(fā)展,而美國管道體系建立在“共同運營、開放使用”的理念之上,任何天然氣生產商,只要滿足最低安全及商業(yè)標準并有能力支付費用,即可獲得管道網絡使用權。這保障了勘探生產公司投資項目的權益,也避免各州或競爭者不公平地限制其使用管道。
此外,中國還面臨水力壓裂造成環(huán)境問題的挑戰(zhàn),一方面因其自身監(jiān)管、執(zhí)行機制存在特殊性,另一方面在于開采操作普遍遭遇壁壘。美國耗時數十載制定出現有法規(guī),解決監(jiān)管中的沖突,但至今這些法規(guī)仍然是沖突的主要來源。然而,當地司法體系因地制宜、限制中央政府干涉,因此聯邦體制更容易解決這些問題。中國采取國家監(jiān)管、執(zhí)行,這更有可能阻礙頁巖油氣發(fā)展。
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也需要進行天然氣開采特許費和稅費改革。諷刺的是,也許正因為這項改革不一定會威脅到既得利益者對油氣的控制,在該領域進行改革變得相對容易。所有產油國——不管是市場導向還是政府導向的經濟體,都必須努力解決特許費和稅費問題。其關鍵在于保持財政制度穩(wěn)定、透明并且(尤其對于國內公司)公平。就這一點而言,大多數非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做得并不夠好,或許中國領導人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
最后一個有必要進行改革、也是中國領導人或將取得進步的地方就是氣價改革。此前中國天然氣價鎖定在生產成本以下,且遠低于液化天然氣(LNG)進口價。此舉主要是補貼國內生產商。然而,近幾年來,中國已開始嘗試市場定價機制和場內交易。如果中國希望推動國內頁巖氣開發(fā),則需進一步開放市場。
中國頁巖氣發(fā)展受到限制,歸根結底在于其產業(yè)結構和經營環(huán)境,而不是客觀條件或技術問題。如果中國希望重演美國版能源革命,而又不持續(xù)拉大同美國在能源安全上的差距,那就有必要在油氣產業(yè)內進行更為廣泛的、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
來源:北極星電力網新聞中心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