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網絡上有關國內民用天然氣的價格問題引發(fā)了網民的關注,而引發(fā)關注的源頭是由于兩家天然氣企業(yè)的并購風波。
“中國網事”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進入2月以來,新奧能源和中國石化7.66,0.01,0.13%聯(lián)合收購中國燃氣一事被炒得沸沸揚揚。這邊,新奧能源信心滿滿,主動出手;那邊,中國燃氣的態(tài)度十分明確——不接受收購要約。面對雙方你來我往的拉鋸戰(zhàn),一旁“觀戰(zhàn)”的網友關注:并購能成為現(xiàn)實嗎?如果并購成功,民用天然氣領域會不會出現(xiàn)巨頭?天然氣價格會不會“漲聲”響起?
核心網事
天然氣領域掀起“并購戰(zhàn)”
在天涯社區(qū)、百度貼吧以及不少網站的論壇上,近期不少有關天然氣將因為一場企業(yè)并購導致用氣漲價的帖子引起了網民的關注。
網友“CREDOOR”在題為《天然氣行業(yè)日趨壟斷燃氣定價或步油價后塵》的帖子中稱,不久前新奧能源、中國石化雙雙發(fā)布收購公告,以每股3.5港元的價格向中國燃氣發(fā)起要約收購,涉及金額高達167億港元。新奧能源和中國燃氣作為目前國內兩大重要的城市燃氣市場跨區(qū)域運營商,一旦并購完成將形成重大的民用燃氣供應一家獨大的局面。而一旦終端燃氣銷售市場出現(xiàn)這種情況,城市燃氣運營商便可同時對多個地市級政府產生強大的影響力,進而聯(lián)合起來逼迫省級政府批準漲價。
網友“CREDOOR”表示:如果上游巨頭與下游企業(yè)強強聯(lián)手的話,那么天然氣行業(yè)就會逐步與燃油行業(yè)的市場結構同質。對于廣大的燃氣用戶來說,究竟該何去何從?
雖然收購尚未塵埃落定,還需通過商務部反壟斷審查以及國家發(fā)改委等部門的批準、備案、登記,但已在網友中引發(fā)強烈震動。網友“xihuanshu”說:“燃氣可別再漲價了,我們傷不起?。 本W友“有關老百姓”則呼吁,維持充分競爭市場。
也有網友認為,對此事不必過分擔憂。網友“結婚你玩”說:“對我們好像也不會有影響吧?!本W友“合法粗”說,企業(yè)競爭靠實力說話,有能力者壟斷屬于正?,F(xiàn)象。網友“藍山咖啡啊”認為,收購成功會使國內公司更有實力。還有網友認為,即使真一家獨大,天然氣價格也不會漲太多,因為政府一直在控制物價上漲。
記者核實
并購陷入僵局中國燃氣“完全不認可收購”
“中國網事”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2011年12月13日,新奧能源H股和中國石化H股雙雙發(fā)布收購公告,擬以每股3.5港元的價格向中國燃氣發(fā)起要約收購,涉及金額高達167億港元。其中,新奧能源通過貸款及自有資金支付55%,中國石化支付45%。
這場備受網友關注的中國燃氣收購戰(zhàn)經歷一波三折后,目前正處于僵持狀態(tài)。有觀點認為,一旦收購成功,內地燃氣市場競爭格局將發(fā)生重大變化,新奧能源將擁有近80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專營權,遠超過其他燃氣運營商,一躍成為國內城市燃氣分銷商的霸主。而中國石化可通過此次并購,實現(xiàn)天然氣上、下游一體化,擴大終端消費市場,獲得更多終端話語權。
2月13日,接近中國燃氣的相關人士在接受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采訪時表示,自新奧能源和中國石化提出收購要約后,中國燃氣高層認為此次收購是“敵意收購”。中國燃氣拒絕對方開出的收購報價,并委托澳大利亞麥格理集團擔任財務顧問抵制收購。這意味著中國燃氣完全不認可此次收購,不接受收購要約。
新奧能源和中國石化在發(fā)布的公告中稱,2011年12月7日初步接觸中國燃氣后,決定進行要約收購。對此,中國燃氣并不領情,并發(fā)布公告稱,收購要約“未能反映本公司基本價值”,而且“完全未獲邀請”,甚至稱收購要約“屬機會主義性質”。上述人士同時表示,聯(lián)合收購方在正式發(fā)出要約前并未與中燃董事局進行過任何的正式溝通。并且,聯(lián)合收購方的出價僅3.5港元,該出價的PB每股價格比每股凈資產只有1.68倍,比中國燃氣五年平均PB低38.7%,低估了公司的真實價值。而了解新奧能源此次收購交易的知情人士則表示,收購價格合理,并且已經有相應溢價。
另據媒體公開報道,新奧能源相關負責人此前曾透露計劃的收購時間表:希望2012年2月28日前聯(lián)合收購方能發(fā)出通函給中國燃氣的股東,召開特別股東會。如果3月31日前中國燃氣股東同意、相關政府部門審批通過,將會正式發(fā)出收購要約。如順利,2012年年中做完交割。不過,據了解新奧能源此次收購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網友可能對上述時間表存在一定“誤讀”。新奧能源將在各項條件滿足后才會向中國燃氣發(fā)出通函,并沒有固定的時間表。
而接近中國燃氣的相關人士表示,審批程序很難在3月底前完成,原因在于反壟斷審查需要大量時間。中國燃氣項目分布在全國約二十個省份,這些地方商務部門均需向商務部提供自己的審查意見。這樣的程序決定本次商務部的反壟斷審查過程要花費較長時間?! ?
延伸閱讀
天然氣供應商會否真的一家獨大?
最近幾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天然氣消費在迅速增長,甚至在有的年份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氣荒”。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燃氣收購戰(zhàn)才引發(fā)網友如此關注。
據了解,目前國內較大的管道天然氣運營企業(yè)主要有中國燃氣、新奧能源、中華煤氣、華潤燃氣、昆侖燃氣、華通能源、陜西省天然氣、深圳燃氣、北京燃氣等。中國燃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在接受“中國網事”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燃氣擁有40多個城市的管道燃氣專營權,新奧能源有30多個,中華煤氣、華潤燃氣、中石油10.24,-0.02,-0.19%集團包括昆侖燃氣均有20多個。幾家跨區(qū)域燃氣運營商基本處在均衡狀態(tài),若新奧和中燃合并,將擁有近80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專營權,約占全國市場的30%,遠超過其他燃氣運營商。一旦某地區(qū)燃氣市場份額過度集中,擁有該地區(qū)大部分市場份額的運營商,可以操縱多個燃氣公司提高賬面的生產成本,從而較為容易實現(xiàn)提價。
但也有專家不認同這種觀點,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能源專家韓曉平認為,即使收購成功也算不上“壟斷”,國內天然氣企業(yè)不只中國燃氣一家,還有中海油等央企。此外,燃氣價格由政府調控,對中國燃氣的收購不會影響國內燃氣價格。據了解,新奧能源此次收購交易的知情人士也認為,國內城市燃氣運營商數量較多,是否形成“壟斷”應以相關部門的審批意見為準。
專家認為,國內氣價改革可借鑒英美等國經驗。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美國開始取消天然氣的井口價格管制,并逐步形成放開“兩頭”天然氣井口價和終端配送價、管住“中間”州際管道輸送費的局面。目前美國大型天然氣生產商已達幾十家,較小的天然氣生產商高達幾千家。中國天然氣價格改革可不斷完善相應的價格法規(guī)體系,使天然氣定價和價格監(jiān)督有法可依,在此基礎上,政府的作用集中于合同審批、消費者權益維護、反壟斷等方面。
來源: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