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一直是中國煤炭開采的頑疾。
根據中國工程院《國家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2030~2050》煤炭2030年需求達38億噸,顯然,在相當長時期內,煤炭作為我國主導能源不可替代。
如何科學開采,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提出了獨特的治理方法。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步是煤炭與煤層氣“共采”,“既可以實現煤層氣的資源利用,也可以減少煤炭開發(fā)的安全隱患”,是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的雙贏。
資料顯示,我國煤層氣也即瓦斯含量豐富,累計探明煤層氣地質儲量1023億立方米,地質儲量為36.8 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但與之不相稱的是我國實際開發(fā)量并不高,但2010年僅為不到100億立方米。
袁亮認為,阻礙煤層氣開發(fā)的四大體制性因素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得到解決,因此其未來發(fā)展目標或將高于目前的規(guī)劃目標,可到300億立方米。
安全效益最重要
《21世紀》:你如何評價煤層氣開發(fā)的安全現狀?
袁亮: 從2005年以來,全國煤礦瓦斯抽采量大幅上升,促進了煤礦安全生產。但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開采規(guī)模和開采深度的變化,我國大部分煤礦將成為低透氣性高瓦斯開采條件,此類條件瓦斯治理是世界性難題,長期以來沒有解決,造成煤礦瓦斯事故多發(fā),安全高效開采難以實現。
我認為,煤層氣不僅有資源效應和環(huán)境效應,還具有安全效應,其中安全效應是最大的效應?,F在很多礦不具備開采條件,人員和技術管理達不到這個水平,所以我們就應該像美國一樣從源頭去把握。
《21世紀》:“十一五”期間,我國煤層氣開發(fā)的目標有無完成?“十二五”期間,國家制定了一個什么樣的規(guī)劃目標?
袁亮:到2010年,全國煤礦瓦斯煤層氣抽采量達91億立方米,其中井下瓦斯抽采量76億立方米,地面煤層氣產量15億立方米,沒有實現“十一五”規(guī)劃提出的“抽采量應達100億立方米”目標。
現在國家發(fā)改委提出了煤層氣未來發(fā)展的一個遠景,未來五到十年要實現開采300億立方米,地面抽采量150億立方,地下抽采量150億立方米。但這不是具體的強制性計劃,只是一個導向型的目標,希望它能朝著這個方向走。
具體到“十二五”來看,國家的規(guī)劃是開采利用量達到210億立方米,我認為這個目標有點保守,個人意見是要突破300億。
制約煤層氣的四個體制因素
《21世紀》:你認為,制約煤層氣開發(fā)的體制機制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袁亮:煤層氣發(fā)展了20年,其規(guī)模還是很小,這背后的原因很復雜,既有計劃經濟留下來的問題,也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問題,還涉及到央企和地方政府利益的問題都有。具體來說主要有四點:
首先,是煤層氣勘探的精度不夠。盡管全國煤層氣資源的儲量很豐富,但探明儲量和可開采量不高,其中大部分都在山西。進一步來說, 煤氣層資源具體分布、每處是否能夠達到開采利用的精度、具體有多少量,這些信息都不牢靠。這就造成不少企業(yè)進行煤層氣開采時,容易發(fā)生抽不上來氣的現象,大大打擊企業(yè)開采的積極性。
其次,是氣權和礦權的沖突問題。比如晉城煤業(yè)集團對于開采煤層氣很有積極性,但是它并不擁有氣權,國土資源部已經將氣權發(fā)給以中石油和中聯煤層氣為主的這兩家公司,那么晉城煤業(yè)集團去勘探和開采就是違法。這個問題是地方政府或煤礦企業(yè)不能解決的。
第三是技術問題,現在煤層氣的開采還面臨很多技術問題,比如很多井打不出氣,有些出了氣但產量不高。美國煤層氣井能夠做到日產上萬方,我國平均在2000方,最多日產五千方。我們在技術上還有很大的突破空間。
最后一點是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夠?,F在煤層氣開采是不掙錢的,一方面因為開采工程投入大,另一面是因為煤層氣的價格比較低。我覺得,在這個方面,可以借鑒美國經驗,美國在煤層氣初級階段即前10年,在技術開發(fā)的研究、稅收、價格、管網等方面都進行了極大的政府扶持。
《21世紀》:目前煤層氣的開采成本比較高,國家對煤層氣的開采有無補貼?
袁亮:根據財政部出臺的《關于煤層氣瓦斯開發(fā)利用補貼的實施意見》,自2008年起,中央財政按0.2元/立方米煤層氣折純標準對煤層氣開采企業(yè)進行補貼,地方財政可根據當地煤層氣開發(fā)利用情況對煤層氣開發(fā)利用給予適當補貼,具體標準和補貼辦法由地方財政部門自主確定。
現在已是2011年,時間過去三年,物價上漲很快。我們在調研中發(fā)現,不少企業(yè)呼吁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補貼。他們普遍呼吁,希望將上述補貼標準由兩毛提高到四毛。據我了解,山西政府也是如此提議。但是目前這一補貼標準還在專家建議的階段,最終能否采納要靠政府調研才能決定。(王爾德;劉倩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