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IEA于6月23日宣布,未來30天將每天釋放200萬桶儲備石油。此舉令市場倍感意外。國際能源署成立于1974年,由28個進口石油的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組成,旨在與歐佩克OPEC抗衡。此次決定是為了填補利比亞高品質輕質低硫原油出口減少的缺口。
政治動機
這是國際能源署歷史上第三次宣布釋放戰(zhàn)略原油儲備,前兩次分別在1991年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和2005年美國“卡特里娜”颶風時啟動應急機制。該決定出乎許多業(yè)內人士意料;布倫特原油價格下跌逾7%,最低跌至每桶104美元,而西得克薩斯中質WTI原油仍維持異常大的折價,主要是由于加拿大供應巨幅下降,俄克拉荷馬州庫什WTI原油定價地點交貨原油出現了技術性供應積累。不過,以上兩個原油價格指標隨后均出現反彈,并收復了失地。
然而,國際能源署的決定被視為涉嫌通過政治力量干涉石油供求關系的一個先例。美國帶頭釋放儲備石油,動用“特殊石油儲備”SPR承擔一半的釋放量;而日本、德國、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將共同承擔另一半的釋放量。
在國際能源署做出上述宣布之前,盡管承受增加石油產量的壓力,歐佩克成員國于6月8日開會討論提高產量配額卻未能達成一致,出乎許多業(yè)內人士的意料。伊朗和委內瑞拉阻止了沙特有關正式提高產量的議案。國際能源署曾在5月19日呼吁歐佩克增加石油產量。
據稱,填補因利比亞每天石油供應減少150萬桶原油產生的缺口是此次釋放儲備石油的原因,而國際能源署也預計下半年原油需求會增長。不過,宣布釋放儲備石油決定的時機卻有點蹊蹺:在利比亞戰(zhàn)爭爆發(fā)3個月后。此舉被解釋為國際能源署與歐佩克之間的較量——在歐佩克未能達成石油增產后,對抗其在石油市場的主導地位。另外,政治因素也在發(fā)揮力量。油價高企已成為奧巴馬政府的一大憂慮,因此,國際能源署的行動被視為一種政治動機。
油價長牛
事實上,油價在國際能源署宣布釋放儲備石油的決定之后穩(wěn)步反彈,收復失地。這表明,供求基本面因素是推動市場的最終力量。各項基本面因素均表明,未來油價還會創(chuàng)歷史新高。過去10年,石油相對稀缺加上新興市場的強勁需求,一直是推動油價的主要結構性力量。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高速增長,推高了對石油等有限天然資源的需求,導致石油供應過剩局面開始改觀。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的原因至少可部分歸功于商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而非周期性上漲。
石油產業(yè)的基本轉換是顯而易見的:由資源的“勘探期”向“投資期”發(fā)展。已經探明、容易開采的儲備唾手可得的成果正在逐漸耗盡,提煉率也在持續(xù)下滑。為了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需求主要來自新興市場的需求,需要實施代價不菲的新項目,以取得之前難以開采的石油儲備。石油供應有限,以及在條件日益困難地區(qū)開采石油成本上升,這些因素將主導石油市場的未來前景。
未來油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每增加一桶石油的單位開采成本。換句話說,石油生產的“邊際成本”正在大幅上升。在優(yōu)勢明顯的中東地區(qū)油田,石油的生產成本很低,每桶僅20美元。但是,從加拿大油砂提煉石油或者從尼日利亞深海開采石油的成本就很高,每桶價格估計介于70~100美元。長期而言,石油價格將向其邊際成本靠攏。如果油價下跌,生產商只能削減勘探和生產的投入,以免出現虧損。
在當前油價水平每桶超過100美元,大型石油公司將必要的資金投入到新建項目上;如油價下跌,則這些項目無法實現商業(yè)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條件較為惡劣的油田投產并產生效益需要很長時間,但石油公司在這些油田的大規(guī)模生產項目仍在實施之中,表明石油行業(yè)管理層也非??春糜蛢r的長期發(fā)展前景。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