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價格改革號角再次吹響。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對外透露,中國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思路已經初步定為:由目前成本加成的政府定價變?yōu)槭袌鰞艋刂捣ǘ▋r。
不過,這一說法還沒有得到國家發(fā)改委的確定,市場人士認為不排除為天然氣價改的版本之一。
新定價機制思路初定
新定價機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選擇天然氣主要消費市場和多氣源匯集點作為市場中心,建立市場中心價格與可替代燃料價格變化掛鉤的公式,作為國內天然氣定價和調價的核心,然后反向回推,形成各省的門站價格和各氣田出廠價格,再按門站價格與用戶結算。也就是說,新機制改變了過去由政府定價的方式,將天然氣價格與市場化的替代品種價格掛鉤,形成由市場確定的終端價,再減去管輸價格,倒推出門站價。
新定價機制將推動天然氣價格上漲多少?是否以此確定為天然氣價格機制?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不愿置評,表示最終確定還要看國家發(fā)改委的決定。
最近的一次天然氣價格調整可追溯到去年6月1日,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通知,提高國產天然氣出廠價格,并完善天然氣相關價格政策和配套措施:其具體做法為將各油氣田(含西氣東輸、忠武線、陜京線、川氣東送)出廠(或首站)基準價格提高0 .23元/立方米,同時將大港、遼河和中原三個油氣田一、二檔出廠基準價格加權并軌,取消價格“雙軌制”;同時將國產陸上天然氣一、二檔氣價并軌后,將出廠基準價格允許浮動的幅度統(tǒng)一改為上浮10%,下浮不限,即供需雙方可以在不超過出廠基準價格10%的前提下,協商確定具體價格。進口中亞天然氣價格暫按國產天然氣供同類用戶價格執(zhí)行。
自去年6月份發(fā)改委上調國內天然氣出廠價以來,工業(yè)和商業(yè)用戶的天然氣消費價格累計已上漲了12%,但居民用戶的天然氣消費價格僅上漲5%,考慮到大部分氣田均將出廠基準價格又上浮了10%,預計國內天然氣終端消費價格將可能繼續(xù)上漲。
價改將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
“上次的天然氣價格調整,并不是簡單的漲價,而是理順價格關系,是整體天然氣價格改革的一部分。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整體思路是,逐步提高價格水平,理順與可替代能源的價格關系,并建立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和動態(tài)調整的機制。”國信證券長期從事天然氣價格改革研究的分析師李晨告訴南都記者,并認為上述“市場凈回值法定價”不排除為天然氣價改的版本之一。
根據我國目前的天然氣定價機制,政府對出廠價、管輸費、終端銷售價均進行限價,從而對民用天然氣進行價格調控。陸上天然氣出廠價和天然氣管輸價格均由國家發(fā)改委制定;海上天然氣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地方建設的管道,經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授權,管輸價格可以由省級物價部門制定;城市燃氣價格由省級物價部門制定。天然氣從產出到終端需要經歷一個生產、輸送和配送的過程,其主要流程是天然氣生產商通過管道輸送到城市門站,然后由城市門站配送給終端用戶。和這一流程相對應,天然氣價格在不同階段分別被稱為出廠價、門站價、終端價。
十二五天然氣消費年均增逾25%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了對能源的旺盛需求,石油和天然氣需求逐年增長,價格市場化是大勢所趨。
中石油1月20日發(fā)布的2010年國內外油氣行業(yè)發(fā)展報告顯示,城市燃氣成為增長最快的天然氣消費領域,比重高達43%,預計2011年-2015年,發(fā)電和工業(yè)燃料方面的天然氣消費將出現較大規(guī)模增長。預計2011年天然氣消費量可達1300億立方米,2015年則可達2300億立方米,氣價仍將呈上升態(tài)勢,但增幅將放緩。
據業(yè)內人士透露,國家發(fā)改委對“十二五”天然氣發(fā)展規(guī)劃確定2015年我國天然氣供應結構初步定為國產1700億立方米、凈進口900億立方米;此外,煤層氣產量2015年將達到200億立方米,而煤制天然氣產量亦將達到300億立方米。這意味著到2015年,我國天然氣消費目標初步定為2600億立方米。
息旺能源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到1 0 7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2.73%;其中,全年產量約950億立方米,凈進口122億立方米。這意味著根據有關規(guī)劃目標,未來五年內我國天然氣消費量(指產量加上凈進口量)的年均增速將達到25%以上。
統(tǒng)計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天然氣產量年均增幅為13.74%,預計未來五年將保持在13%-15%的增長水平;然而,這相對國內消費年均25%的增幅依然相差甚遠。
“天然氣依存度逐年提高,價格市場化是大勢所趨?!敝惺图瘓F宣傳處處長孫明旭對記者如是說。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