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價格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主要因素包括全球總供給與總需求、全球總供給與總需求增速、中國供給與需求增速以及國家政策等。在不同的階段與歷史條件下,主導因素不一致,但棉花的價格波動主要取決于棉花的供求關系。2013年全球與中國棉花供給遠大于需求,庫存絕對值與可用周期都將處于歷史高位,供求關系將成為明年棉花價格變動的主導因素。棉花收儲制度部分保障了農民的利益,但嚴重影響了我國紡織企業(yè)的利益與競爭力,棉花收儲只能暫時托住棉價。2013年我國棉紡織品出口難度還會加大,棉紡織企業(yè)如果沒有能力購買棉花,則棉花實際需求將大大減小。棉花價格將不得不進入下降通道。專家測算18400元/噸是皮棉生產企業(yè)的成本線,當棉價跌到18400元/噸時,皮棉企業(yè)因惜售使得價格有支撐。但最終市場因素仍起決定作用。預計在2013年4月份棉花收儲行為結束后,棉花價格失去支撐,將步入下行通道考驗18400元/噸的成本價。為此預計跌破成本價的可能性比較大。最終的價格部位將取決于宏觀經濟、我國紡織品出口情況。從歷史情況來看,棉花價格曾跌破成本價,如2008年9月份的下跌,以及2009年前半年的大部分時間內。最終更會跌破收儲價,如今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19800元/噸的收儲價以下。收儲價、成本價有一定支撐,但并非牢不可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是從庫存與消費情況分析:在產需這對影響棉花價格變化的主要矛盾中,在種植面積確定后,未來一年的產量大小確定性比較強。需求變化波動比較大。供需關系變動因素主要在需求端。在我國,棉花需求的變化將很大程度上由棉紡企業(yè)出口情況確定。從而棉花價格的變化與出口增速的變化也有很大的相關性。
2011/2012棉花年度,全球總產量2705萬噸,總需求2239萬噸,產量大于需求20%。期末全球棉花庫存1515萬噸,可用天數(shù)171天。預計2012/2013棉花年度全球總產量2543萬噸,全球總消費2312萬噸,產量大于需求10%,在棉花繼續(xù)過剩的情況下,預計2012/2013棉花年度期末全球總庫存1747萬噸,可用天數(shù)205天,將再創(chuàng)新高。從我國情況來看,2011/2012棉花年度,我國總庫存657萬噸,為歷史最高,可用天數(shù)289天,僅次于2001年。2012/2013棉花年度,預測我國總庫存將達到808萬噸,可用天數(shù)將達到380天,總庫存及可用天數(shù)都將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
二是從棉花供需增速情況分析:增速情況來看,全球方面2011/2012棉花年度,產量增速6.7%,需求增速-9.6%;2012/2013棉花年度,預測產量增速-6.0%,需求增速3.3%。我國2011/2012棉花年度,產量增速8.4%,需求增速-17.4%;2012/2013棉花年度,產量增速-4.9%,需求增速-6.7%。盡管市場對2013年棉花產量有減產預期,但基于當前充裕的棉花供給及沉重的庫存壓力,認為當前的中國及全球棉花高庫存狀態(tài)將成為2013年棉花行情的主導力量。
三是從全國農民種植情況分析:玉米與小麥一年可各熟一次,棉花一年熟一次。玉米與小麥套種可與棉花在土地用利用上有替代作用。經過專家測算全國棉花成本,按當前棉花價格8.64元/公斤,畝產240公斤計算,種植一畝棉花收入2073元。種玉米小麥年收入合計1705元。僅從收入上看,種植棉花收入大于玉米、小麥套種收入約20%。但在成本方面,種植棉花單位人工、農藥化肥的施用量遠大于糧食作用。即使不考慮耕作中的用工量,僅棉花采摘成本就在2元/公斤左右,占棉花售價的23%,去掉摘棉成本的話,棉花種植畝收入僅1593元/畝。因而在當前籽棉價格下,棉花種植的收益遠小于糧食種植收益。更何況從2008年后,我國棉花種植面積呈減少的趨勢。
四是從棉紡企業(yè)出口情況分析:2013年我國紡織業(yè)出口將面臨更惡劣的競爭環(huán)境,棉紡織品在國際市場占有率可能會再次下降。棉價的下跌對紡織企業(yè)也不是好消息。紡織企業(yè)需要儲備3個月左右的棉花,市場棉花跌價引起庫存材料的減值,同時,下游客戶要求產品與原材料同步降價,這將引起公司毛利率的下降,紡織企業(yè)毛利率比較低,凈利潤對毛利率的變化敏感,從而業(yè)績可能會大幅下降。
五是從國際市場價可分性:國內外棉價走勢分化,國內在收儲政策的支撐下,棉花價格企穩(wěn),但國外棉價持續(xù)下跌,當前中國與美國棉花價差達到9800元/噸,中國棉價比美國高出93%,中國與印度棉花價差8380元/噸,中國棉價比印度高出79%。無論絕對價差還是價差百分比,當前都處于最高水平。
通過以上分析最終2013年棉花在政策及成本因素下,我國棉花價格一直高于國際價格。由于我國棉紡織產業(yè)鏈的完備性及整體相對優(yōu)勢明顯,最終紡織品仍可以保持一定成本優(yōu)勢或成本相當,從而擴大出口。但未來隨著東南亞、南亞國家紡織產業(yè)的完善及國內外棉價差的加大,我國棉紡織產業(yè)鏈將處于成本劣勢的狀態(tài),從而紡織品出口萎縮。國內的棉花政策將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可預計的期間內,我們認為取消政策從而國內外棉價快速接軌的可能性可為零;改變生產方式或直接補貼棉農的可能性也不大,維持現(xiàn)有政策的可能性比較大。
來源:棉花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