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市場集體敗退 外資空調品牌輸在哪兒


時間:2012-10-23





  都說國內消費者有崇洋媚外情結,其實這是一種誤讀。一旦有“洋”、“外”的本土替代,他們絕對會把票轉投過來。要知道,消費作為一種市場力量,內在是合乎規(guī)律的,最終是體現公允的。我國空調市場為此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佐證。

  關注業(yè)界對剛剛過去的2012冷凍年度的總結分析會發(fā)現,在談及國內空調市場整體不景氣的大環(huán)境時,業(yè)內人士都會用一種方式呈示“亮色”外資包括合資品牌的日子更不好過,它們差不多全敗給了本土品牌。數據顯示,僅今年1~6月,格力、美的、海爾、奧克斯、志高、海信這6家本土空調品牌的市場零售份額就占到78%以上,剩下不到22%的份額還要被20多個空調品牌來爭搶,供外資品牌分食的市場空間非常有限。肉少狼多,難免就有挨餓的。繼今年6月初媒體傳出三星空調將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之后,近期LG又被傳要退出中國市場。盡管三星和LG都對此予以否認,稱只是進行“內部調整”,但其市場生存艱難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三菱、大金、日立等日系空調品牌,也都在市場份額不足1%的邊緣化境遇中苦撐著。

  空調市場外資品牌集體敗退,本土品牌后來居上,這是本土品牌努力的結果,也是中國消費者理性選擇的結果。憶往昔,有那么二三十年,所有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都活得非常滋潤,彼時其崢嶸歲月,帶給中國本土品牌的卻只有難以承受之愁。

  然而,河東河西各數載,此時彼時景不同。外資品牌如今在中國市場已經開始集體衰落,而這條無法回頭的下坡路,也是它們自己選的。外資空調品牌自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于高品質之上,鎖定高端消費群體,追求適度規(guī)模下的利潤最大化。這種定位的最大弊端是太刻意于利潤,而不愿意以犧牲利潤為代價來換取市場份額的提升,當然更不愿意向三、四級和農村市場下探,因此市場很難鋪開做大??墒牵照{行業(yè)的競爭是由企業(yè)的規(guī)模成本和渠道優(yōu)勢決定的,在這兩個方面本土品牌做得很到位。經過數年的努力,本土空調品牌目前已經建立起從一、二級市場到三、四級市場的龐大銷售網絡,格力、美的、海爾已經做到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專賣店,全國專賣店總數均超過兩萬家。而外資品牌至今仍然依賴蘇寧、國美大連鎖,三、四級市場銷售渠道至今無實質性突破。

  為當年外資品牌提供“高姿態(tài)”的技術條件,如今也差不多都已失效,這才是其最要命的失敗。日本企業(yè)曾以掌握8赫茲低頻技術瓜分了可觀的市場份額,但如今該項技術正被由格力自主研發(fā)的更先進的1赫茲變頻技術所取代。而本土品牌所掌握的超低溫數碼多聯機組、高效離心式冷水機組、超高效定速壓縮機、R290環(huán)保冷媒空調、高效直流變頻離心式冷水機組及無稀土變頻壓縮機等國際領先技術,有力地支撐了產品競爭力,這些技術也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將本土空調品牌當作第一選擇的重要原因。

  本土空調品牌如今已經取得對于外資品牌的勝利,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正如一位業(yè)內專家所說,包括空調在內的中國家電品牌都尚未完成從營銷主導向技術主導的戰(zhàn)略轉型,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韓、日外資品牌相比還有不小差距,這一切都決定了中國市場的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本土品牌接下來還要在產品質量、核心功能、售后服務、品牌美譽度等方面繼續(xù)邁出堅實的步伐,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都能證實自己,贏得消費者,這才是最終的勝利。

來源: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