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底我國棉紡織企業(yè)虧損面達到40%,3萬錠以下紡紗企業(yè)減產、停產面接近50%,而7月份這種虧損、停產的情況呈現放大趨勢,棉花需求和下滑幅度或遠遠大于有關部委、機構的預期。由于中小棉紡織企業(yè)大范圍減停產,棉花進口配額又“一票難求”,導致中國各主港保稅區(qū)積壓的外棉無法清關進入中國棉紡廠倉庫。
據了解,7、8月份仍有一定數量的高等級澳棉、巴西棉和西非棉抵達主港,保稅庫庫容更加緊張,一些進口公司和貿易商資金鏈已處于高風險狀態(tài),一旦8月份仍無增發(fā)配額的消息,部分操作外棉的企業(yè)將會倒閉。部分棉紡廠和外商表示,至7月中旬尚未聽到有關“增發(fā)棉花進口配額”的消息,雖然棉紡企業(yè)、進口商、外商要求國家追發(fā)進口配額的呼聲比較高,但政府部門未做回應。
7月16日,受上周末ICE盤面大幅上漲的推動,外棉報價整體有較大幅度的上調,幅度一般在1-2美分/磅,船期棉的漲幅高于保稅棉現貨。幾家外商表示,由于缺少中國國內買家的支撐,報價上調或下滑的意義都不大,由于短期進口配額嚴重不足,有配額的大中型企業(yè)又不急于詢價和采購港口保稅棉,因此當前能少量成交的是遠月船期的美棉、巴西棉和澳棉。
據棉商分析,ICE的上漲并非由棉花自身供需面引發(fā),而主要是美棉玉米、大豆、棉花主產區(qū)持續(xù)干旱,產量或將大幅萎縮以及歐債危機短期得到緩解、中國6月份經濟數據符合預期等等眾多利好推動。盡管如此,棉商普遍認為一旦美國干旱得到降雨緩解,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引領的歐債危機僅得到“喘息”時間,美國非農數據低于預期等等利空再次被炒作起來,ICE期貨跌回70美分乃至65美分的可能性較大。
16日,港口印度棉S-6的報價普遍在17700-18000元/噸含配額,但因無配額,需要采購方等待賣方采購到配額后清關才能交貨,買方在交貨前只需付10%-20%貨款,品質稍好、馬值為A、短絨少的S—6報價達到18100-18200元/噸,普漲100元/噸,但都缺乏成交量支撐。某浙江進口商近一周來每天僅能成交3-4個柜,而且美棉很少有詢價和成交,主要是印度棉和西非棉有買家。
來源:中國棉花交易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