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市場冰火兩重天


作者:傅蓮英    時間:2012-04-13





  有消費者反映,商場內服裝定價太離譜。而成本上漲不足以成為近幾年來服裝價格持續(xù)上漲的理由。服裝行業(yè)提升附加值和走品牌之路,并不意味著商品簡單提價,更不能因提價過猛而影響好不容易培養(yǎng)起來的消費力。

  近期逛過百貨店的消費者普遍感受到,品牌服裝價格漲得沒譜。有消費者反映,商場內服裝定價太離譜,有些服裝的價格趕上奧特萊斯國際大牌的價格了。但與此同時,在超市、批發(fā)市場,服裝明顯供過于求,一些外貿大集和尾貨市場上甚至出現五元一件的“白菜價”服裝。服裝市場冰火兩重天,服裝行業(yè)正呈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資源向優(yōu)勢企業(yè)集中的趨勢。

  商場內服裝定價離譜

  草長鶯飛4月天,正是換裝好時節(jié)。但愛美的人士會發(fā)現,今年春天更換新裝的成本有點高。位于北京方莊的貴友商場應該算是面向工薪層的中低端百貨。貴友商場的服裝多為國內品牌,但服裝價格同樣很貴。當季的女風衣,純棉質地的要2000多元人民幣,純毛薄毛衫有點設計的要1000多元,新款夏季連衣裙要2000多元。而在稍為高檔一點的百貨店里,一件國產西服賣到近萬元,襯衫要3000多元,幾乎與世界知名品牌服裝價格相當。

  對于服裝價格的持續(xù)上漲,一些導購人員和服裝企業(yè)給出的理由是成本上漲,細說起來就是原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綜合成本的上漲。但筆者認為,這只是品牌服裝漲價獲取高額利潤的由頭而矣。成本上漲不足以成為近幾年來服裝價格持續(xù)上漲的理由。

  3月29日至31日,中國國際紡織紗線(春夏)展覽會在北京舉行。記者在展會上了解到,作為紡織服裝最前道的纖維、紗線價格比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下降了不少。2011年,棉花價格大幅波動,2月份棉價攀高至每噸34000元后,3月份又開始一路下跌,近日甚至跌至每噸20000元左右。棉花跌價,已傳導至棉紗。魏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棉紡制造商。該公司業(yè)務人員在紗線展上告訴記者,棉紗在去年火爆后,今年價格下來了,下降的幅度與棉價下跌幅度相當。除了棉紗價格下降外,記者在紗線展上還了解到,近年很流行的天竹、莫代爾等功能性纖維,由于市場應用廣泛價格也有所下降。

  紡織服裝源頭的紗線價格下降了,面料的價格是否下降?從3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舉辦的第18屆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上,記者了解到,經濟增速放緩對紡織行業(yè)有影響,不少企業(yè)反映,在市場上面料企業(yè)議價能力明顯削弱,常規(guī)品種價格平均值同比下降了近10%至20%。

  但終端服裝尤其百貨商場的服裝,在前幾年紡織原料快速上漲時以原料漲價為理由順勢漲價后,卻遲遲不肯放下高高在上的身價步入降價通道。

  外貿服裝低價涌入內銷市場

  與百貨商場服裝的高價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超市服裝價格今年有所下降。記者在北京雙井家樂福超市看到,一件純棉男襯衫標價為49元,法蘭絨格襯衫標價為19元,純棉男T恤標價為69元。這樣的價格只有百貨商店同類產品價格的十分之一。

  而一些外貿大集和尾貨市場的服裝價格更低。據有關媒體報道,北京麗澤橋附近的天匯尾貨商城,商場里到處都是“五元一件”、“十元一件”的大甩賣。

  除了尾貨市場,今年北京城內一場接一場的“外貿大集”展銷會也比往年密集很多。這些原本是銷往海外的外貿服裝,基本上是一二折特賣,款式還十分新穎。

  外貿服裝涌入內銷市場而且賣價很低在全國很多城市都有這種現象。這是近年來中國服裝000902,股吧出口遭遇“訂單轉移”的困境所致。據中國服裝協會有關人士分析,2011年,中國服裝制造成本連續(xù)大幅上漲,國內棉花等原料價格大幅波動,原料供給質量、價格、交貨期等問題頻出,以及國際加工業(yè)競爭國蓄勢發(fā)力等因素的疊加作用,導致訂單向其他國家地區(qū)轉移現象集中爆發(fā),行業(yè)出口形勢急轉直下。

  對外出口訂單取消了,一些外貿服裝只好進入國內市場銷售。而外貿企業(yè)在內銷市場又沒有適當的銷售渠道,只好在一些展會和尾貨市場上以低價進行銷售。

  莫讓漲價過猛影響消費力

  飽受低端制造業(yè)之苦的服裝業(yè)近年一直在大力轉型,提升產品附加值,走品牌發(fā)展之路。這個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提升附加值和走品牌之路,并不意味著商品簡單提價,更不能因提價過猛而影響好不容易培養(yǎng)起來的消費力。

  從目前情況看,國內一些發(fā)展時間并不長的品牌服裝確實有暴利之嫌。UTA管理集團總裁楊大筠前不久在一家服裝品牌推介會上透露,某女裝品牌服裝毛利率高達81%,某運動品牌服裝稅后凈利高達40%。他同時透露,因利潤回報較高,現在國外投行很看好中國的服裝企業(yè)。

  一些服裝企業(yè)很自信地認為,現在漲價已經是普遍現象,不會造成消費群體的流失。但事實上,漲價過猛已影響到了服裝整體銷售。

  據有關統計,2011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919億元,同比增長17.1%,在限額以上企業(yè)商品零售額中,服裝類零售額5712.7億元,同比增長25.1%,增速遠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及國內GDP增速。但2012年1月至2月,全國百家大型零售企業(yè)服裝零售額累計增長6.1%,創(chuàng)下歷史新低,零售量累計同比下滑4.23%。有分析認為,服裝價格過高抑制終端需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今年李寧、安踏等國內一線體育用品品牌都出現了增長緩慢的跡象,其公司股價也一落千丈。業(yè)內人士明確指出,“漲價過狠”是體育品牌增長集體放緩的重要原因。因為在中國體育用品品牌價格提升后,單件250元以下的中國市場,本土品牌很多產品競爭力幾乎喪失殆盡。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傅蓮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