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一直被世界稱為“世界工廠”。無論是鞋或者服裝都有代工工廠,其中不乏給世界頂級公司做代工。然而一場經濟危機也引出了代工的種種問題,對品牌的依賴,對市場的迷茫。代工鞋企又最終會走向何方?
訂單增多利潤減少 鞋企難邁步伐
盡管專家們早已開出了“自創(chuàng)品牌、追求更高附加值”這一萬金油般的藥方,然而,在國內消費市場萎縮、終端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的背景之下,背負著企業(yè)資金鏈吃緊、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的多重壓力,邁開這樣的步伐卻又談何容易?
溫州浦北集聚了一批中低端鞋廠,其中一家鞋廠的老板趙智透露,自己不打算升級技術,“一年才賣50多萬雙鞋,要花幾十萬升級車間,萬一失敗了,一年的收入都打了水漂?!闭f著,他指著斜對面大概300米左右的一家廠房說,“那家去年花了50萬搞升級,占用的流動資金過多,后來高息舉債才渡過難關。我還是守著現(xiàn)在的廠房,大不了去設計公司買版式。”
“利潤薄一點沒關系,能拿到訂單,保證企業(yè)正常運作,就已經很好了。”36歲的加來盟鞋塑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耿煜說。2008年,外部需求大幅萎縮、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上漲,多種因素疊加,讓很多以出口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yè)面臨從未有過的壓力。
跨國公司訂單轉移 工廠生存現(xiàn)危機
近幾年隨著經濟危機、物價上漲、通脹預期造成本上漲壓力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造成中國的加工成本升高,一些跨國公司將訂單轉移到成本低的國家。
一位曾在耐克的代工工廠青島泰光制鞋有限公司做外貿的人士表示,從2009年初,耐克在中國的訂單確實越來越少,大部分轉移到了越南,還有一些轉移到馬來西亞?!皳?jù)我判斷不管是代工,還是采購,慢慢地都會轉移?!彼f,就人力成本來看,越南工人工資每月約五六百元,而中國工人在一千元以上,顯然越南成本更有優(yōu)勢。
提早創(chuàng)立自主品牌 躲避危機
在東莞代工鞋廠聚集地,也有鞋企提早轉型,自主設計創(chuàng)建自己的品牌,躲避了經濟危機。
在年產15億雙鞋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全球十分之一的東莞厚街上,銀升鞋業(yè)絕對算得上一個另類。2000年面對加工企業(yè)互相壓價而利潤越來越薄時,祁耀昌開始了自主設計之路,給金利來、鱷魚、盛大保羅、百麗等品牌做設計和代工。祁耀昌那時已擁有了高升和譽升兩家工廠,近2000名員工,年生產80萬雙中高檔女鞋。
擁有自己的品牌后,祁耀昌逐步縮小代工生產的規(guī)模,減少對貼牌加工的依賴,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品牌建設。企業(yè)人數(shù)從原來的二千人降為現(xiàn)在的五六百人。年產鞋近40萬雙。在國內以自主品牌銷售近20萬雙。
“幸虧我們轉型轉得比較早。如果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去轉型的話,就很難了?!逼钜龖c幸自己比厚街上的其他制鞋企業(yè),早行動了三兩年。
綜上所述,從長遠來看,要把握企業(yè)的自主權,改變“兩頭在外,受制于人”不利局面,代工鞋企向自主創(chuàng)牌的轉變勢在必行。但是,鞋企是否具備創(chuàng)立品牌的條件?現(xiàn)有的資源能有多大的機會打造一個有價值的品牌?能否承擔向市場投入的風險?這些更是決策者必須考慮的深層問題。
來源:中國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