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國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數據成為備受關注的核心話題,來自國際、國內的存儲專家和IT分析師從各個角度闡釋了大數據和云計算新的發(fā)展趨勢及其對IT基礎架構的影響。眾多專家認為,大數據時代的存儲,應當是分布式的存儲,并呈現出與計算融合的趨勢。當然,不同專家對融合的理解也有所區(qū)別。
SNIA-China技術委員會主席雷濤表示,在當前的大數據時代,由于數據量TB、PB級的急劇膨脹,傳統(tǒng)的數據搬移工作已經不現實,因而存儲服務器出現新的融合趨勢。在這樣的架構中,數據不再移動,寫入以后分散在STORAGE,它的計算節(jié)點融合在數據旁邊的CPU,數據越來越貼近計算。
雷濤補充說,大數據只談商業(yè)分析的數據支持,這是小數據思維,從金融、運營商、政府行業(yè)我們做的項目里面發(fā)現,大數據是嵌入到整個行業(yè)里面,替換以前的存儲和計算的系統(tǒng)架構的過程。
華為存儲產品線Marketing部長經寧認為,大數據帶來的三大變化,包括從集中式走向分布式,從水平走向縱向,從計算為中心轉向以數據為中心,總結一句話,即在大數據下架構方向走向分布式存儲的架構。
2013年,華為存儲產品線把理念進行升級,變成“存以致用,融以致遠”。經寧表示,融合架構是我們面對大數據挑戰(zhàn)一個很好的選擇。華為更多的希望把數據智能用起來產生價值,通過融合架構實現計算存儲融合,可以帶來更高的管理效率更高效能,大大降低我們管理上的開銷。
中橋國際調研咨詢公司首席分析師王叢女士則從虛擬化、云計算數據保護和融合架構三個維度談了中國數據中心的發(fā)展變化。她表示,具有高可移動性的虛擬機用于生產,掉了鏈子就很難判斷是哪個物理環(huán)境,這就驅動了融合架構。融合架構避免了整合的時間和網絡問題判斷的時間,能夠實現統(tǒng)一集中透明管理,可以根據工作負載去實時動態(tài)配置資源,也可以實時監(jiān)控哪里出了問題,怎么解決問題。
王叢還指出,融合架構有不同的形態(tài),其中一種是在原來硬件基礎上用一個軟件罩上,然后形成融合架構,實現目的是可以在線擴展,所有動態(tài)可以負載均衡,在最大限度提高部署效率前提下,又能夠降低因為硬件問題而導致的應用性能降低和應用的不穩(wěn)定。
老牌存儲廠商NetApp同樣對存儲架構很有體會。NetApp公司北方區(qū)及電信事業(yè)部技術總監(jiān)劉煒表示,在今天把數據存起來不是很難的問題,買一個移動硬盤就可以存儲數據,但是在上面存儲享受的服務級別不同的,不同于放在數據中心和網絡云上面的服務級別的。
為了不讓數據成為整個企業(yè)發(fā)展的負擔,而是成為真正的價值點,從資料變成資產,基礎架構需要快速、安全地支持一些新的技術手段。劉煒認為,應用級別和服務級別怎么定義需要有很好存儲架構。NetApp集群存儲系統(tǒng),并不是簡單地迎合新概念,而是面向實際的應用設計。NetApp做了很多IT架構的設計,滿足應用分級、資源分層的需求,你可以用虛擬化,也可以不用。
Fusion-io大中國區(qū)技術總監(jiān)Tonny Ai與英特爾公司通信和存儲基礎架構事業(yè)部存儲部市場總監(jiān) Christine M Rice女士談到了SSD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中心的應用。Tonny Ai表示,讓包括非結構化數據的大量數據快速變成信息,不僅僅是服務器要快,存儲速度也要跟上CPU的速度,閃存正是針對當前網絡存儲速度落后的解決方案,能夠有效提高存儲的性能。
同時,Tonny Ai認為,在云計算、大數據時代,集中式存儲需要的管理和維護非常困難,分布式存儲模型是大勢所趨。在這其中,Fusion-io提供了PCIe閃存卡、全閃存陣列以及SDK工具,支持提升各種應用的性能。
Christine M Rice女士指出,SSD不只是讓數據變快。她認為,通過SSD在數據中心的使用,能夠幫助節(jié)約成本,降低延遲,加快訪問數據的速度,同時還能夠提供非常高的可靠性和管理級別,結合了DRM的使用進行軟件分層管理。
戴爾亞太存儲技術總監(jiān)許良謀則強調了SSD的利用要在成本和性能之間的平衡,如何更好地應對大數據——閃存的成本和壽命讓很多企業(yè)對它愛恨交加。許良謀認為,大數據需要一個高容量高速度的共享存儲,戴爾的流動數據架構就是一個讓數據平滑遷移的平臺。
戴爾實現了一個新的技術突破,即快速SLC和eMLC大容量盤可以用到流動架構里面,再加上普通的大容量盤,兩級固態(tài)盤優(yōu)化和流動數據架構的配合,這種方案可以比普通純閃存的方式實現75%以上的成本節(jié)約。
許良謀介紹到,戴爾一直通過收購、合作等方式,在自身產品線中不斷引入新的存儲技術,力圖把最好的存儲產品以最經濟的方式提供給用戶。
來源:CIO時代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