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當前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物聯網的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英文名稱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是指在互聯網基礎上整合傳感、通信和信息處理等技術,按約定的協(xié)議,把相關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jiān)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huán)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yè)監(jiān)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水系監(jiān)測、食品溯源、情報搜集等多個領域,使人類能夠以更加精細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tài),從而節(jié)約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一些專家預測,10年內物聯網就可能大規(guī)模普及,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聯網的終端將達到500億,發(fā)展成為一個上萬億元規(guī)模的新興產業(yè),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yè)浪潮。正因為如此,物聯網的概念提出之后,立即引起了政府、經濟界和電子信息業(yè)界的廣泛關注。
但是,物聯網實際應用的推進卻比較緩慢。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物聯網的研究和應用主要集中在社會生活服務和公共管理領域,與實體經濟的聯系并不緊密,只限于生產監(jiān)測等信息化服務方面。也就是說,物聯網尚未與實物產品的有序高效流動聯在一起,仍然處于沒有“落地”的懸空狀態(tài)。如果從當前所界定的物聯網概念看,這種通過傳感技術將互聯網與物品連接起來的網絡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物聯網。一些專家就嚴格地將之界定為傳感網,也就是認為傳感網并不等于物聯網,而與互聯網一樣都是物聯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展的基礎支撐,也是社會財富積累的源泉。無疑,物聯網能夠為人們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社會生活服務和公共管理,具有重大社會價值。但是,物聯網只有社會價值是不夠的,因為那將使它無法發(fā)展成為新興產業(yè),并可能重蹈網絡經濟泡沫破滅的覆轍。物聯網只有與實體經濟結合起來,才能具有強大的經濟價值和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從這一意義上講,物聯網的經濟價值和經濟生命力取決于它能否“落地”于實體經濟。
物聯網怎樣才能“落地”于實體經濟呢?從物流切入應該是一個上佳選擇。物流是指原材料、產成品及相關信息從起點至終點有效流動的過程,它將運輸、倉儲、裝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性服務。物流是現代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加速器”,物流業(yè)的發(fā)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物流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特點,決定了它是物聯網“落地”于實體經濟最有現實意義和經濟價值的領域。從我國情況來看,一方面物流發(fā)展很快,為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又存在著物流發(fā)展方式粗放、資源分散、缺乏整合、秩序較亂、成本過高等問題,亟須新的管理技術來提升發(fā)展水平。
物聯網難以“落地”于實體經濟,作為實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流發(fā)展水平又“升”不上去,這一“落”一“升”的雙向需求就為物聯網的發(fā)展提供了最佳結合點和巨大空間。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物流,能夠有效提升物流的智能化水平,使物流進入智能物流形態(tài)。所謂智能物流,就是通過物聯網的應用,利用先進的信息采集、處理、交換等技術完成運輸、倉儲、配送、包裝、裝卸等多項活動,以“智慧”的方式實現貨物從供應者向需求者的移動,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潤,為需方提供最佳服務,同時消耗最少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社會物流管理體系。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