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微陣列技術發(fā)展有助于神經發(fā)育診斷


時間:2012-05-03





  邁阿密EGMN——基因微陣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促進了一些重要的兒童神經發(fā)育疾病的診斷,包括脆性X綜合征、微缺失綜合征和Klinefelter綜合征。

  在美國邁阿密兒童醫(yī)院主辦的兒科最新研究進展討論會上,科羅拉多州丹佛兒童醫(yī)院的兒童發(fā)育與行為學專家Nicole R. Tartaglia博士說,近年來微陣列技術發(fā)展得很快,專家和專業(yè)組織已經對如何將其用于臨床實踐給出了充分的指導。2011年美國神經病學會對現有神經發(fā)育檢測手段進行了評估,稱微陣列能識別出8%的全身性發(fā)育遲緩患兒的遺傳病因,如果患兒表現出了綜合征的特點,則識別率可提高至11%Neurology. 2011;77:1629-35。美國兒科學會關于《智力低下或發(fā)育遲緩患兒的臨床遺傳學評估》以及《自閉癥譜系障礙患兒的識別與評估》的指南是在幾年前制定的,當時就已預測到了微陣列分析的廣泛應用前景。

  Tartaglia博士指出,隨著微陣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研究者開始著手開發(fā)針對特定綜合征的篩查手段,并且很可能研制出相應的靶向治療方法,進一步驗證基因檢測技術在發(fā)育遲緩疾病診療中的用途。Tartaglia博士建議,微陣列分析和全面的基因檢測通常需要給患者及其家屬做出全面的解釋,比如在知情同意程序中應該向患者說明基因檢測的不確定性和檢測范圍。“檢測結果的臨床意義可能也是無法預知的。如果發(fā)現了一些異常,實驗室可能會要求追蹤檢測患兒的父母以確定檢測結果的臨床意義?!?/p>

  脆性X綜合征:脆性X綜合征患者可能表現為臉長、耳大以及男性青春期后睪丸巨大。Tartaglia博士指出:“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會表現出明顯的面部特征,因此基因檢測對于疾病診斷仍然很重要。” 由于脆性X綜合征的行為學特征與自閉癥譜系障礙有類似之處,比如咬手、感覺敏感、焦慮和智力低下,因此鑒別診斷也很重要。這種疾病會使神經連接功能減弱,樹突棘會變小或變窄。

  CGC基因序列的重復次數高于正常水平則會導致脆性X綜合征,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遺傳性發(fā)育障礙疾病,在男童中的發(fā)病率為1/4,000,在女童中為1/8,000。在正常情況下,CGC序列的重復次數不會超過55次,如果重復次數達到了55~200次,那么患者往往會表現出情感障礙。

  微缺失綜合征:這種常見的基因疾病又被稱為22q11.2缺失綜合征,在兒童中的發(fā)病率約為1/4,000,只有15%左右的病例屬于遺傳致病。這種疾病的特征性表現包括早期言語和運動發(fā)育遲緩、因上顎異常導致說話時有嚴重的鼻音、智力低下等。大約30%~50%的患兒會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最新數據顯示,微缺失綜合征的臨床表現至少有180種。

  鑒于這類患兒通常會出現多種合并癥,因此病情咨詢與追蹤十分重要。此外,這類患兒出現精神分裂癥以及其他精神障礙的風險也較高。“多達25%的患兒在青春后期或成年期會出現精神障礙。”

  Klinefelter綜合征:這種疾病在男性中的發(fā)病率約為1/650,是非整倍體中最常見的一種與性染色體相關的類型。其神經發(fā)育癥狀表現多樣。大約3/4的患兒會出現言語和運動發(fā)育遲緩,約80%需要在學校接受特殊教育輔助。這些患兒通常都很害羞,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礙。大約1/3會被診斷為ADHD,且大多屬于缺陷為主型。“家屬有必要了解這類發(fā)育遲緩?!痹缙诎l(fā)現可以及早開始睪酮治療。

  博士指出,基因檢測可以發(fā)現患兒有47條染色體2條X和1條Y性染色體,即XXY?!凹幢氵@是最常見的基因異常疾病之一,Klinefelter綜合征還是診斷不足。”大約75%的患者終身都未確診,可能是因為缺少早期的生理異常表現,所以沒有及時接受篩查。Tartaglia博士說:“早期篩查很重要,因為有的疾病特征可能出現得比較晚。”青少年時期睪丸發(fā)育不良、情緒失調障礙、骨量減少或骨質疏松癥可能在晚些時候才會出現?;加蠯linefelter綜合征的成年男性還可能出現睪酮缺乏癥、小睪丸癥和不育癥。

  Tartaglia博士聲明接受了Seaside Therapeutics公司提供的研究經費。


來源:愛唯醫(yī)學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