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雷神3:諸神黃昏》上映,原本以為是一部非常“爆米花”的好萊塢大片,卻意外地在其中看出了很多北歐神話和《圣經》故事的痕跡。本文試圖從一個文化研究者的角度對《雷神3》的劇本進行文本學的分析。
《雷神3:諸神黃昏》海報
作為文本表層的北歐神話
整個“雷神”系列,可以說原原本本地植入了北歐神話中的各種符號和意向。如主神奧丁、雷神托爾、邪神洛基、守護神海姆達爾等等,都在“雷神”系列電影中得到了原封不動地呈現。而本部“雷神”的全名為《雷神3:諸神黃昏》,稍微熟悉一點北歐神話的人都知道,“諸神黃昏”,是整個北歐神話體系中的最終章和最高潮。
北歐神話的一大特色就是世界最終是會毀滅的,這就是諸神的黃昏(RAGNAROK)。這是日耳曼民族的神話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神話的最富悲劇特色的部分,也不同于其他神話傳說用大篇幅敘述神對世界的創(chuàng)造,北歐神話則用最濃重的筆墨描繪了包括諸神在內都必須面對的宇宙的毀滅。這場戰(zhàn)役無可避免,結局也無可逆轉,即使如此,北歐的眾神依然坦然地面對這最終的結局。
在《雷神3》中,盡管雷神索爾在此之前不惜一切地去拯救阿斯加德,但是,在故事的最后,為了拯救天國的百姓,將他們從死亡女神海拉的奴役中解放出來,索爾不得不釋放出火焰巨人蘇爾特爾。阿斯加德最終還是無可挽回地被夷為平地,眾神的黃昏終于降臨。應該說,北歐神話的人物和故事,是整個“雷神”系列的底色和基調。
然而,在“雷神”系列電影,尤其是本部《雷神3》中,還有大量脫胎于《圣經》故事的情節(jié)設定。不同于北歐神話的直接植入,《圣經》文本則潛伏在“雷神”故事的底層,如非對《圣經》和基督教教義有一定的了解,恐怕難以發(fā)掘。
《雷神》中的《圣經》敘事
先從第一部《雷神》說起。
在第一部《雷神》中,雷神索爾因為自己的魯莽行為觸犯天條,法力盡失被貶到人間。雷神的弟弟洛基出于私欲阻止洛基重返神界,派出巨人在地球上大開殺戒。注意,一直到這里,還是一個很北歐神話的故事。但是之后的情節(jié)卻走上了基督教的敘事。
喪失法力的托爾雖然名義上依舊是完完全全的神,但此刻在塵世已經變成了完完全全的人(對應耶穌基督的兩性論),最終以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保護了無辜的人類與自己的朋友。故事行進至此,雖然還是在北歐神話體系的神仙打架、百姓遭殃的大框架之下,卻被賦予了獻祭的內涵。而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獻祭,莫過于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為贖眾人之罪被釘上十字架。隨后托爾從死里復活,同時拯救地球與神界于火海??梢哉f,從第一部的《雷神》開始,北歐神話和《圣經》故事就這樣互為表里的被編劇雜糅在一起,共同構筑了“雷神”系列電影的故事體系。
而在《雷神3》中,《圣經》的隱喻更是變得隨處可見。
1.從威嚴到慈愛的上帝
首先是眾神之神,也是雷神托爾的父神奧丁形象的變化。
片中,死亡女神海拉大鬧阿斯加德,走到圣殿之中,看著宮殿穹頂上的壁畫:一幅典型的中世紀宗教題材的畫作,奧丁站在中間,托爾和洛基分立兩旁,三人均頭頂著光暈,周圍四方來朝,好一個安逸祥和的大同世界;奧丁用慈祥的眼神打量著四周,用佛教的語言,可謂是菩薩低眉。等到海拉鑿破穹頂,一副更早時代的壁畫映入眼簾,彼時還沒有托爾和洛基,奧丁金剛怒目,海拉也是目光獰厲,父女二人四處征伐,寰宇之內,懼其武功,莫不臣服,海拉由此痛斥奧丁的虛偽和文過飾非。其實,對于熟悉《圣經》中《舊約》與《新約》上帝形象的變化的人來說,影片中的這一處,又是一次對《圣經》文本及其精神內核的借用。
《圣經》是一本記錄上帝與其選民的約定的書,無論是《舊約》,還是《新約》,立約方都是那獨一無二、無所不在、貫穿始終的上帝。但是,對《圣經》有所了解的人,都會發(fā)現上帝的形象和行為,在《舊約》與《新約》中有著較為明顯的變化:《舊約》中的上帝威嚴、好戰(zhàn),用現在的話來說,嫉妒心和控制欲也極強;而到了《新約》時代,上帝明顯更加溫柔、慈愛與包容。
隨便引幾處《圣經》中的經文為例。
在著名的《舊約?出埃及記》中,為幫助猶太人出埃及,上帝在埃及地連下血災、蛙災、虱災、蠅災、畜疫之災、瘡災、雹災、蝗災和黑暗之災和擊殺長子等十災,并說:“所有的長子,以及一切頭生的牲畜,都必死。埃及遍地必有大哀嚎……”(《出埃及記11:5-6》)殘酷程度可見一斑。而在《舊約》圣經17卷先知書中最重要的《以賽亞書》中,上帝在預言救世主到來之前,更是接連表示要毀滅巴比倫(“我必興起攻擊他們,將巴比倫的名號和所余剩的人,連子代孫一并剪除”《以賽亞書14:22》),毀滅亞述(“在我地上打折亞述人,在我山上將他踐踏”《以賽亞書14:25》),毀滅非利士(“我必以饑荒治死你的根,你所余剩的人必被殺戮”《以賽亞書14:30》),毀滅摩押(“各人頭上光禿,胡須剃盡……他們在街市上都腰束麻布,在房頂上和寬闊處俱各哀嚎……青草枯干、嫩草滅沒,青綠之物一無所有……哀聲遍聞摩押的四境內”《以賽亞書15:2-8》)。個中慘況,簡直不忍卒讀。
而到了《新約》時代,隨著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上帝的直接出鏡明顯地減少了,絕大多數的時候也都是借由耶穌的口說話。在耶穌受洗之后,“隨即從水里上來。天突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仿佛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3:16-17》)。溫柔的慈父形象溢于言表。
回到《雷神》中,有了愛子托爾的奧丁也一改曾經四處征伐殺戮的好戰(zhàn)本性,與周圍列國簽訂了和平協(xié)定,用眾生和睦的壁畫掩蓋了曾經的“十全武功”。這種轉變對照上新舊約中上帝形象的變化,可謂是耐人尋味。
2.雷神的耶穌化想象
前文就有說到,在第一部《雷神》的敘事中,雷神的耶穌化想象就清晰可見。還需要知道的是,在古典的北歐神話里,雷神并非是創(chuàng)世之神奧丁之子。但在電影《雷神》中,托爾被明確地確認為奧丁之子且是唯一的兒子(洛基是養(yǎng)子),很難說編劇在做這樣的改編時,沒有受到《圣經》故事的影響。
除了文本外,在影像上,本片的導演也多次作了有意無意地暗示?!独咨?》中,托爾為救世人而死,愛慕他的美麗女孩簡將他摟在懷中,鏡頭給了托爾的臉部特寫:棱角分明、披頭散發(fā),臉上傷痕累累。讀者們要是有興趣,不妨找出梅爾吉布森的《耶穌受難記》來做個對比。彼時的托爾,像極了受難的耶穌。
而在《雷神3》中,死亡女神海拉擊毀穹頂壁畫,托爾的全身像隨之落下,殘片散落在地上,只剩下面部的那一塊還清晰可見:金色長發(fā),頭頂光暈,目光篤定而不失慈愛。但凡去歐洲看過中世紀教堂繪畫者,不需任何指點,也能自動聯想起耶穌的畫像。
除了上述幾處以外,影片最后,圣殿被焚、阿斯加德被毀,托爾帶領阿斯加德的民眾踏上了流亡的征程,這顯然不是北歐神話的劇情,而是又回到了《舊約》圣經:圣殿被毀,耶路撒冷失陷,猶太人開啟了漫長的大流散歲月。
藝術工作者需要充分的想象力,但人類的想象一定是植根于其原有的知識結構,這可以是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宗教典故抑或者歷史敘事,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神話故事、宗教敘事、歷史敘事往往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希臘人對此有一個專門的名詞“ethos”,中文世界里沒有對應的翻譯,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對應的名詞,那或許可以被譯作民族精神或者文化底蘊。一部被不少人稱作“爆米花電影”的好萊塢大片,卻在北歐神話和圣經故事中汲取了這么多養(yǎng)分,并結合時下觀眾們的審美和喜好,賦予了它們新的時代內涵,這是值得所有電影人和藝術工作者去學習的。()熊雄)
轉自:澎湃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