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老子,你不知道的事


來源:國學(xué)網(wǎng)   作者:徐濟(jì)芬    時間:2017-04-24





 
原文標(biāo)題:老子其姓其名其人推測

       關(guān)于老子,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給出了三個說法:


  (1)“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qiáng)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2)“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xiàn)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


  一、老子的姓氏


  1、《左傳》里已有老氏


  《左傳·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華元使向戌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杜預(yù)注:“老佐,戴公五世孫。”這里的“華”、“向”、“老”、“樂”大概都是氏,說明“老”當(dāng)時已是氏,所以,“老”這個氏可能在與孔子同時期的老子之前就已存在了。如果老佐確如杜預(yù)所說是宋戴公的五世孫,這個老氏就是宋國自出的。


  至于為什么以“老”為氏,就像為什么有人以“孫”為氏一樣不得而知,孫是兒子的兒子啊。我們只能根據(jù)氏的取法進(jìn)行推測。


  2、氏的來源有多種


  現(xiàn)在我們講姓氏,指的就是“姓名”里的姓,但在先秦時期是有姓與氏之別的。先秦人有姓也有氏,一個人只有一個姓,但可以有幾個氏。姓是用來別婚姻的,同姓不婚,男子不稱姓,只稱氏。氏的來源有多種,有繼承來的,有以祖父的字為氏的,有以官職為氏的,有以地名為氏的,等等。


  先秦人不僅姓和氏有分別,也有名和字的區(qū)分,出生時取名,成年時取字,別人一般稱字不稱名。氏的一個來源是祖父的字,而不是祖父的名。如《左傳》里魯國的季友,出生時手上有紋路像“友”字,就以“友”作名,取字“季子”,《左傳·閔公元年》:“季子來歸。”杜預(yù)注:“季子,公子友之字。”古人也經(jīng)常名和字連稱,名和字連稱時叫“季友”,字在前,名在后,《莊公二十七年》:“季友之舊也。”《莊公三十二年》:“問于季友”。季友的后代都叫季氏。又如孔子的祖先在宋國人稱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氏為“公孫”(孔父的三世祖先是宋襄公的孫子,后代以公孫為氏)??鬃拥氖暇蛠碜赃@位先祖的字。


  按照字在前,名在后的叫法,“老佐”也可能“老”是字,“佐”是名——這是一種可能——如此,老佐的孫子就可能用“老”作氏。如果“老佐”就是姓氏加字,“老”這個氏可能與老佐的祖父有關(guān)。


  3、老氏的幾種可能來源


  可能來自職位,《禮記·王制》:“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鄭玄注:“老謂上公。”


  “老”還有家宰的意思,如《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桓子卒,欒祁與其老州賓通。”州賓是桓子的家宰。《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平子怒,拘臧氏老。”“老”也是家宰。


  別人稱上公或家宰為老,然后子孫就以此為氏。


  還有一種可能是用祖父的字為氏,也就是說,可能老子的某代祖先的字里面有“老”?!蹲髠鳌防锞陀薪欣系娜?,《宣公十二年》有一個楚國連尹叫襄老:“射連尹襄老,《成公十八年》里有張老:“魏絳為司馬,張老為候奄”。


  如果是老子出生時的老相而取名為“老”,這個老相未必是因為在母親腹中幾十年長出的白發(fā)白須,也可能只是長的皺紋比較多,或者紋路像一個“老”字等等。但如果是這樣,“老”只是他的名,一般是不會作為姓氏的。


  所以,老氏可能來自先祖的字,或先祖的官職,也可能先祖某個封地的名中有老字等等多種可能,總之,應(yīng)該是有一個正常的來源。


  4、一個人可以有幾個氏


  《左傳》里的人有好幾個氏的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先用繼承來的,擔(dān)任了某一官職又以官職為氏,國君賜給某個地方,又以這個地名為氏;再得一地,又多一個氏。有的人同時使用幾個氏。


  老子可能同時還有一個氏是李,李姓雖然沒有在《左傳》里出現(xiàn),但是在戰(zhàn)國時有魏國的李悝、有趙國的李牧、秦國的李斯。


  不能因為《左傳》里沒有李姓,便認(rèn)為春秋時沒有李姓。《史記》、《漢書》、《后漢書》三部史書,包含了漢代全部姓氏嗎?如果沒有,那么一部《左傳》怎么能把幾百年間所有姓氏都包含進(jìn)去呢?


  《左傳》里只記錄各諸侯國參與大事的有影響的幾個當(dāng)朝人物,周天子的活動記錄都極少,有的只在去世時有一筆記錄。天子手下的三公九卿的活動都很少有記錄,他們的后人封地姓氏都沒有記錄,史官的活動及其后人的封地姓氏更沒有記錄。在整部《左傳》里沒見提到一個周朝史官的,到有提到幾個諸侯國的史官,因為他們在某個時候的某個事件中起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有種說法是李和老上古讀音相近。我不懂音韻,不知是否可以轉(zhuǎn),如果可以轉(zhuǎn),這個說法也是合理的。比如“田氏代齊”的“田”在《史記》里都是用“田”,而在《左傳》里都是用“陳”,據(jù)說就是音轉(zhuǎn);但也有說因為齊桓公賜給陳完田地,所以后代姓田?!蹲髠鳌防镫m然沒有記錄賜田的事,但賜田是完全可信的,沒有田地,他靠什么生活呢。


  總之,老子同時姓李是符合當(dāng)時姓氏使用習(xí)慣的。


  當(dāng)然也有其他可能,比如,可能是老子的某個后代因為某種原因姓了李(比如賜田、祖父名字為“李”等),他的子孫都姓李,但是他的父親仍姓老,被稱“老子”。他的后代子孫就弄不清了,以為這個老祖先應(yīng)該跟他們一樣姓李,因為長壽被尊稱為老子的。如果這個祖先叫“耳”,那就又把“耳”和“聃”誤為一人了。


  二、老子是哪里人


  司馬遷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周守藏室之史也。”這個說法需要推敲。


  1、楚國人能當(dāng)周天子的史官嗎?


  古代史官是世襲的,大家都知道司馬遷的史官就是繼承其父司馬談的,他的先祖原本“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史記·太史公自序》)晉國的隨會(這個隨會在《左傳》里又叫季會、又叫士會)奔秦在《左傳》里是有記載的,但是司馬氏的情況并無記載。


  周都的官員非??粗刈嫔蟻須v的,《左傳》里記載周天子下面的兩位官員為爭權(quán)而打官司,“王叔之宰曰:‘篳門閨竇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難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王賴之,而賜之骍旄之盟,曰:“世世無失職。”若篳門閨竇,其能來東底乎?’”(《左傳·襄公十年》)瑕禽的先人官位不是很高,跟隨周平王東遷以后官位逐漸升高,跟周王的叔父平起平坐了,王叔很看不起他,王叔的家宰就說瑕禽是出身蓬門蓽戶。


  周王都城以及中原諸侯國非??床黄鸪踝映拥匠筮€說自己“竄在荊蠻”(《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周王都和中原各國都是把楚國看成是荒蠻之地,楚國人是荊蠻之人。所以,從楚國來到周王朝的人就可以擔(dān)任周天子史官這樣的事基本上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再說周王城的官員子孫越來越多,也不可能有空位置就給了來自楚國的人。事實上,不是誰都可以在周王城立身的,一般周王同姓諸侯國的子弟才可能生活在周王城,比如晉國國君的兒子,為了避免受到權(quán)位之爭的影響到王城找庇護(hù)而居住在那里。


  假如說有一個來自荒蠻缺少文獻(xiàn)的楚國人的后裔給周天子當(dāng)了掌管文獻(xiàn)資料庫的史官,也必定是要先在周都定居許多代被周朝公卿大夫接受之后。但若因此而說此人是楚國人,這比說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是中國人還要不靠譜。


  戰(zhàn)國期間人才流動非常頻繁,這可能是認(rèn)為出生在楚國的人可以跑到周朝當(dāng)官的原因。這是一個誤解。


  所以,司馬遷說出生在楚國的老子當(dāng)了周朝史官,這是不太可能的。


  2、司馬遷為什么會說出生在楚國的老子當(dāng)了周朝史官?


  司馬遷把楚國出生和周朝史官寫在一起,這是有原因的,但說出生于楚國到周朝當(dāng)史官,可能是對周朝史官來到楚國的誤解。最有可能是周朝老氏史官有后人去了楚國。


  周王都的人因為各種權(quán)力之爭到諸侯國去的情況很常見,《左傳》有多處記載,沒有記載的肯定還不少,比如司馬遷的祖先離開周都就沒有記載。高級官員離開都城,也可能帶著跟隨自己的史官。但是,去楚國還是比較少,因為看不起楚國。


  但一個確鑿的事件是王子朝之亂。


  周景王死后,王子朝與周悼王(王子猛)爭奪王位,《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六月……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舊官、百工之喪職秩者,與靈、景之族以作亂……冬十月丁巳……以納王于王城。”“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不成喪也。已丑,敬王即位。”


  王子猛死后,王子朝又與周敬王爭位,一度在王城當(dāng)了幾年王,稱西王,周敬王住在王城之東,稱為東王。《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六月……甲午,王子朝入于王城,次于左巷。”“八月丁酉,南宮極震……今西王之大臣亦震,天棄之矣。東王必大克。”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在晉國的幫助下進(jìn)入王都,王子朝一幫人帶著典籍逃到楚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老氏是“守藏室之史”,西王王子朝帶著典籍離開,應(yīng)該也會要求管理典籍的史官跟隨,老氏也就因此到了楚國。


  司馬遷沒有聽說老子是其他諸侯國的人,只聽說是楚國的,而王子朝正好是去到楚國,所以,可以比較肯定地說,作為史官的老氏是跟隨王子朝一起到了楚國。


  司馬遷說老子是楚國某縣某鄉(xiāng)人,如此具體,這個“老子”應(yīng)該是跟隨王子朝來到楚國的老氏或其后人,這個地點是老氏跟隨王子朝來到楚國后的居住地,或其后人的居住地,而不可能是周朝史官老子的出身地。


  司馬遷是把老子作為朝史官與作為楚地人的時間弄反了。幾百年后的傳說出現(xiàn)這樣的誤傳是可以理解的,司馬遷要整理的東西太多,也沒有時間去仔細(xì)分析。


  三、老子與孔子同時期嗎?


  1、來到楚地的老子是與孔子同時期的老子嗎?


  王子朝入楚是在魯昭公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16年,孔子生活在前551年到前479年。王子朝來楚國是在孔子36歲時,據(jù)此可以判斷,跟隨王子朝來到楚國的很有可能是比孔子年長一些的老子本人,這時的他應(yīng)該年紀(jì)比較大了。


  2、孔子見過老子嗎?


  《史記·孔子世家》里記載孔子“適周問禮,蓋見孔子云。辭去,而老子送至……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王子朝之亂發(fā)生在魯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孔子32歲。《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到周王城見老子是在王子朝之亂以前,這在時間上是可信的。


  《莊子》里兩次提到孔子見老子,在《莊子·天道》里說:“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在《莊子·天運》里說:“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也就是說孔子五十一歲時老聃在南方,而孔子在北方,這也跟王子朝來到楚國的時間相符合。


  王子朝到了楚國并不甘心,還想爭奪王位,公元前505年,終于讓周敬王的人殺了,《左傳·定公五年》:“五年春,王人殺子朝于楚。”而在上一年即公元前506年,吳國人進(jìn)入楚國都城,楚昭王逃到云夢澤。前505年楚人到秦國求來救兵,最后才打敗了吳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王子朝被殺以后,一些隨行人員未必會到楚國任職。(中原文化真正大規(guī)模傳到楚國,可能正是這一次。老氏也是從這次事件開始在南方的楚地開始了活動。)


  跟隨王子朝來到楚國的老子,大概是不會在混亂的楚國當(dāng)官了,但有人會仰慕他而來向他求學(xué),孔子慕名而來也是正常的。


  但孔子五十一歲對應(yīng)于魯定公十年,《左傳》記錄這年夏天孔子陪魯定公會齊侯,《定公十年》:“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浊鹣?。”也就是這時孔子執(zhí)政了,是否會去見老子呢?或者莊子寫的時間有誤差?兩次問答的內(nèi)容也像是莊子虛構(gòu)的。但從中可以看到,老子曾是周朝史官,后來離開史官位置在家住著,而且是住在南方,這個信息也許是真實的?!肚f子》里虛構(gòu)的內(nèi)容太多,但也有一些真實內(nèi)容,時間上可能會有小誤差。


  《禮記·曾子問》里也記錄孔子多次提到他聽老子如何說。


  記載中的時間地點都是與王子朝之亂這一歷史事件相符的,所以,可以相信孔子見老子確有其事。也就是說老子與孔子一樣生活在春秋晚期。


  四、老子的壽命超長并不知所蹤嗎?


  1、司馬遷的記錄里為何有幾個不同身份的老子?


  老子來到楚國,但他的老氏族人和他自己的子孫還會有留在周都的。有人可能會誤以為老子跟著王子朝到了楚國,他留在周都的族人和子孫會不會被滅族。王子朝身邊有一幫主謀的公卿,老子是看管國家典籍的,并沒有參與叛亂,只是王子朝帶著國家典籍離開,要求史官跟隨。周王并不濫殺無辜,留在周都的老氏族人不會因此受到影響。


  先秦時尊稱人“某子”,就像有一段時間尊稱人“某君”,現(xiàn)在尊稱“某先生”一樣。如《左傳》里衛(wèi)國有孫良夫、孫林父、孫蒯祖孫三代人,是衛(wèi)武公的后人,衛(wèi)國上卿,都被稱為孫子。兵家有孫武和孫臏,后人都叫孫子,以至于曾有段時間認(rèn)為孫子就是孫臏一人。


  老子的后代或族人有的繼續(xù)留在周朝當(dāng)史官,有的來到楚國并在楚地繁衍,因為都姓老,尊稱都是“老子”,于是幾百年后的傳說便有了老子是比孔子年長、是太史儋、是楚國人等多種說法了。


  2、為何“老子之子”宗與春秋晚期的老子相隔很遠(yuǎn)?


  《老子列傳》:“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也就是說“老子”的八世孫解是膠西王劉卬的太傅。劉卬是在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被封為膠西王,封十一年(前154年)被殺(《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即解生活在公元前160年前后。每代按三十年往前推,解的八世祖“老子”應(yīng)該生活在公元前400年前后,而老子又是與孔子同時期的人,于是,司馬遷只好假設(shè)老子活了二百歲左右了。(雖然“玄孫”在《左傳》里有一次當(dāng)“遠(yuǎn)孫”用,但在這樣明確的傳承記錄里應(yīng)該不會。)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呢?這是因為“老子之子名宗”里的“老子”并非春秋晚期來到楚地的“一代”老子,而是楚地第N代的“老子”。


  王子朝入楚在前516年,這時孔子36歲,老子這時該有50多歲吧,跟他來的估計會有兒子和孫子輩的。老子的兒子們在周都時應(yīng)該是學(xué)習(xí)當(dāng)史官的,來楚地后出去找工作大概也不會成為將。


  更何況,春秋時期并無將相之稱,也沒有相當(dāng)于將和相這樣文武分開的官職,卿大夫平時治國理政,有戰(zhàn)事就領(lǐng)兵出征,沒有專職的武將。


  三家分晉在公元前457年,而得到周王的正式承認(rèn)在前406年。而宗是魏將。假設(shè)三家分晉后,魏國立刻就設(shè)專門的將這一職,而且把將授予一個外來者宗,從年齡上來說,宗也不可能是老子的兒子,怎么也得是孫子。


  但是將相分職始于何時呢?可能不會是三家分晉后立刻出現(xiàn)的,估計是在各國戰(zhàn)事多發(fā)以后。


  所以,魏將宗絕對不可能是老子的兒子輩,一定是相隔了好幾代。


  “一代”老子來到楚地后應(yīng)該是不會再去做官的,后代也未必都會做官,不做官的老氏從周朝史官成了普通人家,普通人家一般不做家譜的。直到宗當(dāng)了魏將,后代開始做家譜了,當(dāng)了官做家譜,這是正常的。別人照樣尊稱魏將宗的父親為“老子”,家譜里也就記載為“老子”。


  《老子列傳》里從宗開始往后記錄得很清楚,可能司馬遷是看到家譜的,而這個家譜是從宗的父親“老子”開始記錄的。


  如果司馬遷當(dāng)時看到的家譜一直記錄到“一代”老子,他應(yīng)該在《老子列傳》里不會有那么多的不確定以致給出了三個可能的老子。


  司馬遷所記老子的出生地應(yīng)該是宗父的出生地,是楚地N代老子們的出生地,而非楚地“一代”老子的出生地。


 ?。h代以后的家譜也有可能是根據(jù)《史記》記載,然后再往前追溯補(bǔ)充的。)


  3、老子應(yīng)該是死于楚地


  《莊子·養(yǎng)生主》里說到老聃的死,沒有說到老子出關(guān)。


  《莊子·寓言》里又說老子西游于秦,約見陽子。老子當(dāng)然可以去西游,既然西游約見熟人,那也就不是要去隱居而讓別人不知道他的蹤跡,西游后可以返回楚國。也就是說司馬遷所言老子過關(guān)后“莫知其所終”,且在過關(guān)時被迫留下五千言是不太可信的,我認(rèn)為這是有人要神話老子,且因《老子》里有“知者不言”而杜撰的。


  老子西去經(jīng)過函谷關(guān)都是假設(shè)老子是出生在楚國到周都當(dāng)了史官,然后從周都西去,經(jīng)過函谷關(guān)。(現(xiàn)在關(guān)尹似乎已被確定為甘肅天水人,得到《道德經(jīng)》后到宋國研學(xué),老死于宋國。如果真有向老子學(xué)習(xí)道學(xué)的關(guān)尹,我認(rèn)為他也該是宋國或楚國這邊的人。)


  但老子是周都人,后來才到的楚國,他西游也不必經(jīng)過函谷關(guān)。


  《國語·周語》:“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賓至,關(guān)尹以告,行理以節(jié)逆之。’”說明“關(guān)尹”是邊關(guān)的官名。


  《莊子》里虛構(gòu)了很多故事,但人死之事應(yīng)該不會虛構(gòu)的(就算莊子所說秦失吊老子的情形有虛構(gòu))。我覺得《莊子》里的虛構(gòu)有其特點:超凡的能力只有虛構(gòu)的人物才具備,對于孔子老子等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莊子雖然為他們虛構(gòu)了非凡的思想和想象力,但是,卻沒有為他們虛構(gòu)任何超凡的行動能力(因此我對壺子和列子是否確有其人存有疑問)。


  老子是浸透了中原文化的老者,他的思想也是積極入世的,他說的“功遂身退”,是說功成以后從高位退下來,并非是要到無人知曉的地方去隱居。隱是對應(yīng)在朝廷拿俸祿而言的,當(dāng)時的隱者——像《論語》里多處提到的——就是在鄉(xiāng)野中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并非像后世那樣躲到深山老林無人知曉處。老子本人并未身居高位,而且從周都來到楚國,相比之下已經(jīng)是窮鄉(xiāng)僻壤、荒蠻之地,他又何須再離家出走讓子女和世人不知其所蹤呢?


  所以,我認(rèn)為莊子所說老聃之死并非虛構(gòu),而是確有其事,也就是說老子并未出關(guān)以后不知所蹤,而是在楚地去世的。


  結(jié)論:跟孔子同時期的老子是周朝掌管典籍的史官,周都人,在晚年(公元前516年)隨王子朝來到楚國,并終老在楚國。


  本文推論未必正確,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版權(quán)及免責(zé)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quán)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jì)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的權(quán)力。凡轉(zhuǎn)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無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

    “無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四十九章云:“圣人無常心(或“恒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所謂圣人無常心,是說圣人無私無我無恒常不變之心,而總是以百姓心為其心,圣人心系天下,以百姓利益為重,以百姓之憂為憂,以百姓之樂為樂。
    2017-05-22
  • 歷代《老子》研究舉隅

    歷代《老子》研究舉隅

    從先秦時代開始,學(xué)者們對《老子》進(jìn)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其成果幾乎可用汗牛充棟來形容。為使初學(xué)者了解歷代《老子》研究的概況,本文對歷代《老子》研究做了一番掛一漏萬式的描述。
    2017-09-17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quán)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jì)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