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卡塔爾世界杯足球賽上,晉級球隊追逐“生命之杯”。足球這項運動在我國由來已久,古代被稱為蹴鞠,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有許多延續(xù)千百年的運動,流淌著原生與自然之美。中國傳統(tǒng)體育,如同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一樣源遠流長。
踢拋擊擲皆非遺
記者梳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時發(fā)現(xiàn),許多項目都與運動相關,其中廣為人知的要數(shù)蹴鞠(足球),而馬球、珍珠球等球類運動也都有著千年以上的歷史。
“蹴”即用腳踢,“鞠”是皮制的球。關于蹴鞠的正式起源,史學界說法不一,有黃帝時期、殷商時期和戰(zhàn)國時期等幾種說法。“鞠”可上溯到石球,它最早是一種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后期才開始出現(xiàn)用腳踢的石球和鏤空的陶球。到了秦漢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皮革制作的實心球,蹴鞠在當時已成為全民性的娛樂活動。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其中白打指的是比賽花樣和技巧,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這些動作取了形象又好聽的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馬球曾是唐代的第一運動,史書稱之為“毛丸”或“擊鞠”。馬球是騎在馬背上,用馬球桿擊球入門的一種體育運動。馬球在中國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如今在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約旦和西方一些國家仍盛行。2008年,中國塔吉克族流行的馬球獲批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這項古老運動迎來新機遇。
在我國,馬球始于漢代,興盛于唐宋。在東漢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描寫當時人打馬球的情形。電視劇《長歌行》中也有馬球運動的場景。在唐代,上至皇室,下到藩鎮(zhèn),馬球運動風行一時,而女性和兒童的加入,讓這項運動逐漸朝著風格更柔和的方向發(fā)展。到了宋代,原來豪放的馬球演變成了婉約派的“捶丸”,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
還有一項冷門的古老運動——珍珠球,它的起源比較有意思,由拋蛤蚌的勞動發(fā)展而來。清代時期,松花江的珍珠顆粒大,色澤美,品質好。每年深秋時節(jié),采珠人便在河中采蛤蚌、取珍珠。在采珠的過程中,采珠人為了求速度,往往站在船上將蛤蚌扔到岸上的籮筐里。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扔蛤蚌的活動。之后,這項活動發(fā)展演化為在陸地上進行,用布包、繡球等替代珍珠投擲,直到發(fā)展成為珍珠球運動。
如今,在東北和廣西的許多中小學甚至高校,都設置了珍珠球拓展課,有的學校組建了珍珠球隊,開展日常教學與訓練。
民族特色有看點
在國家級非遺名錄中,一些項目乍一聽名字,很難將它們與體育運動聯(lián)想起來。如搏克、姑娘追、摜牛,它們往往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來源于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和生活。
草原上的人們把蒙古族式摔跤稱作“搏克”,它在蒙古語中是結實、團結、持久的意思。搏克有著千年以上的歷史,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陰山巖畫中就有類似摔跤的畫面,從戰(zhàn)國時期的“角紙紋透雕銅飾”出土文物可看出,角抵者的形象和服飾與蒙古族搏克極其相似。
搏克的比賽形式古樸而莊重,裝束頗有講究。參賽選手上身需穿皮或貂,裸臂蓋背,衣服沿邊鑲有銅釘或銀釘,后背中有圓形的銀鏡或“吉祥”之類字樣,腰間系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圍裙,下身穿的是白布做成的肥大褲子,褲子上繡有各種動物或花卉圖案。搏克的優(yōu)勝者脖頸上都套有五色彩綢制成的項圈,獲勝次數(shù)越多,項圈上的五色彩綢條也越多。
哈薩克族有一項百姓喜愛的“紅娘”運動叫“姑娘追”,是民間的傳統(tǒng)馬術表演。哈薩克族喜歡騎馬和賽馬,他們知道馬的習性,并把馬視為人生財富?!肮媚镒贰倍嘣诨槎Y、節(jié)日等喜慶的日子里舉行,許多青年男女因此相識相愛,有情人終成眷屬。
舉行“姑娘追”時,男女青年交錯組合分成兩隊,姑娘和小伙在前往賽點的路途中相互交流溝通,談笑風生。而在到達指定的起跑點后,小伙立刻調轉馬頭,策馬向終點疾馳,這時姑娘則在后奮起直追。如果姑娘追不上,則小伙一方獲勝。若是在之前的路途中兩人聊得投機,一見如故,那么姑娘追上小伙后不用馬鞭去抽打,而是在他頭頂繞圈輕輕拍打,或者將他的帽子挑下來。
西班牙有斗牛士,我國也有摜牛士?!皳ヅ!笔腔刈迦嗣裣矏鄣囊豁梻鹘y(tǒng)體育,散見于浙江、河南、山東等省份的回族聚居地。它來自游牧勞作生活,是宰牲節(jié)的必備項目。據(jù)《嘉興市志》記載,嘉興摜牛始于元代回族南遷聚居浙江嘉興之際,逐漸形成在喜慶節(jié)日時舉行的民俗競技活動,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嘉興摜牛規(guī)則簡單,過程獨特。起初,摜牛士助手對牛進行挑逗,當公牛怒氣沖天時,摜牛士亮相登場,赤手空拳與它搏斗。摜牛士看準時機,雙手緊握牛角,運用擰、扛、壓等技巧把大公牛摜倒在地。摜牛的標準分為“失蹄”“倒地”“四腳朝天”等,以“四腳朝天”為最高級。
身輕如燕本領強
“動”起來的國家級非遺名錄中,有一些“空中絕技”讓人嘆為驚止。如高桿船技、跳板秋千、達瓦孜(高空走索)等,表演者好似云間漫步,扎實的好功底讓人拍案叫絕。
在江南水鄉(xiāng)中,你是否看過“船在河中行、桿在船上立、人在桿上翻”的畫面?它和“高桿船技”有關,是流行于浙江桐鄉(xiāng)的水上雜技表演。這是當?shù)嘏e行的蠶花水會上,民眾最期待的節(jié)目。高桿船由兩只農(nóng)用木船并排綁扎而成,船面鋪滿木板,“高桿”是一支粗壯帶梢的毛竹,以石臼為桿基,用三支較粗的毛竹綁扎成三角支撐,使高桿穩(wěn)穩(wěn)豎立于船頭。演出時,表演者要徒手攀爬到十多米高的毛竹上,在被壓彎的毛竹竹梢做出一系列精彩又驚險的動作。
就這樣,一根毛竹,凌空而立,表演者仿佛跳入了云間。水天之間,繞竹翻轉,既是對神明的敬仰,也有對豐收的祈愿。
非遺項目朝鮮族跳板、秋千,同樣考驗的是表演者的高空技巧。跳板大多用木質堅硬又具彈性的水曲柳木制成,跳板中間有個支點,跳時兩人分別立于兩端,輪流起跳,利用跳板的反彈力把自己和對方彈向空中。反復起伏中,不斷增加騰空高度,并做出各種花樣動作。
秋千活動則更加飄逸柔美。秋千繩拴在高大樹木結實的橫枝上,在秋千前方的上空懸有彩帶或鈴鐺,蕩起的秋千板要觸及這個標志才能贏得歡呼與贊揚。表演者蕩秋千時,湛藍天空、青青草地、艷麗衣裙和悠悠秋千,組成了一幅流動的瑰麗畫面,使得這項運動賞心悅目。
當多種多樣的雜耍技藝搬到數(shù)十米高空的繩索或鋼絲上,會是怎樣的驚心動魄?這是來自新疆的非遺項目“達瓦孜”,是一種綿延千年的雜技藝術表演。在東漢張衡的《西京賦》中,就有“走索上而相逢”的描寫。
說起達瓦孜和阿迪力,許多人并不陌生。達瓦孜表演多在露天進行,表演者手持長約6米的平衡桿,不系任何保險帶,在繩索上做出一系列驚險動作,如前后走動、盤腿端坐、蒙上眼睛行走、腳下踩著碟子行走、飛身跳躍等,對表演者的能力和心理素質都是極大的考驗。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