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實體書店難做,二手書店更難做,但偏偏有人不僅做成了,還做得風生水起。這就是多抓魚。
多抓魚最初并不是一家實體店,而是一家網上二手書店。用戶只需通過掃碼賣掉家里的閑置書,換來的錢再買別人賣掉的書。短短兩年多的經營,如今的多抓魚已經積聚了300多萬用戶,每天賣出2萬本二手書,頗受年輕人的追捧。
線上的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多抓魚為什么開始做實體店了呢?多抓魚創(chuàng)始人貓助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多抓魚最初的靈感來自于日本最大的二手書連鎖店BOOKOFF,它更像是一個超市,內部光線通透,書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樣整整齊齊擺放著。但考察回國后,貓助發(fā)現中國人更習慣于在網上購書,基于微信這樣社交媒體可以讓二手書交易更為便捷,也更節(jié)約成本。因此,多抓魚由最初設想的實體店變成了線上店,而如今由線上又落地于線下,可以視為一種回歸。
多抓魚線下實體店坐落在通惠河北岸的大望路電影產業(yè)園,這里實際上是多抓魚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倉儲庫房,后來因為訂單數量的幾何式膨脹,多抓魚在天津武清搭建起了規(guī)模更大的專業(yè)倉庫,這個空間就被騰了出來成為辦公室。去年“十一”期間,多抓魚騰出了這里的地下空間,將庫房的一些二手書碼放起來,試探性地做了一次實體店實驗。這次短暫的運營只有六天,沒有進行大范圍的宣傳,但讀者的熱情令人驚訝,每天結賬的讀者都排成了長龍,小小的300平方米店面,竟然創(chuàng)下了六天賣出將近兩萬本書的業(yè)績。
這次實驗讓貓助和多抓魚團隊對實體書店充滿了信心,經過一年的策劃和裝修,新的多抓魚二手書店于今年10月在原址正式開放。相較去年試運營時只有地下空間,這次的二手書店騰出了辦公空間,將店鋪空間擴展到了三層。一層陳列的是文學、藝術類書籍,地下一層則是社科類書籍和百貨,二層擺放有桌椅,供讀者做閱覽室使用。
線上平臺萬種圖書集中展示
相比較圖書館和品牌書店,多抓魚二手書店的書籍陳列并沒有進行嚴格的分類,只是進行了大致的區(qū)域劃分,其目的正是在于讓讀者有一種不期而遇淘到好書的體驗。據店員介紹,書店內陳列了2.7萬冊、1萬多種圖書,他們全部來自于用戶在多抓魚線上平臺的出售。由于制定了嚴格的把關篩選機制,多抓魚入庫的二手書大多品相良好,再加上清潔和消毒,放在架上與新書沒有什么差別。
若是說有差別,那就是價格了。在多抓魚二手書店架上的圖書,背后都會貼上多抓魚的專屬條形碼,書架上的提示牌告訴讀者:“微信掃一掃,就能查書價。”價格是二手書最大的優(yōu)勢,記者在書店里嘗試掃碼獲取價格,發(fā)現線下與線上的銷售價格完全一致,除了少數絕版書外,折扣大多都在4折上下。以一本《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為例,原價為39.8元,在多抓魚僅售15.9元。
除此之外,在書店一層的一處貨架上,還有一批標注著“全部3元”的圖書,這些是多抓魚在今年3月上線的free計劃收來的書。他們鼓勵賣家將部分不在原收購范圍內的圖書免費拿出來,多抓魚提供物流和鑒定消毒服務,并以每本3元的服務費賣出。這一方式讓更多小眾冷門的書籍周轉了起來,受到了許多讀者的歡迎。
二手書傳遞更多的是情懷
除了售書以外,多抓魚今年新增設的百貨業(yè)務也可以在這家二手書店看到痕跡。在一層有一面墻,放置的都是從讀者手中收來的二手黑膠唱片。而在地下一層,多抓魚還專門開辟了一個懷舊空間,課桌、臺燈、玩具、舊車票、舊雜志、手寫信件構成了一個溫馨的畫面,他們有的是多抓魚買手團隊從用戶家里購買而來,有的則是夾在用戶賣出的書中的“意外收獲”。
酒香不怕巷子深,盡管多抓魚二手書店既不臨街也不在大商場內,低調地藏身于園區(qū)里,仍然每天吸引著眾多書迷前來尋寶。據店員介紹,工作日開放的時間雖然在下午,但是許多讀者中午就來了。周末更是人滿為患,閉店時間經常是一拖再拖。目前,多抓魚二手書店已經計劃于明年在上海開設新店。
當人們都以為二手書是一個過時的生意時,卻有相當一部分愛書之人對二手書店情有獨鐘。一位網友這樣寫道:“理想中的二手書店,是一個在轉角處的小樓房,有著大大的落地窗。推門而入,是暖暖的燈光和深色的木地板。按照書的新舊和類型,分別陳列。隨便翻閱,發(fā)現原書的主人貼了張小便簽,寫著對某一段話的感悟。讀書,不光是跟作者交流,也是與另一個讀者相遇。”(成長)
轉自:北京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